词条 | 钻具木蠹蛾 |
释义 | 种名:钻具木蠹蛾 种拉丁名:Lamellcossus terebra Schiffermuller 国内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国外分布:德国、苏联、芬兰、瑞典、瑞土、奥地利 形态特征成虫 雄蛾体长 30—35 mm,翅展 62-73 mm,雌蛾体长 34-44mm,翅展 71-83 mm。触角汉林齿状,雄蛾柿齿极长而均匀,光瑞颜色略深。下唇须有黑毛,端节黄褐。领片、胸部和翅基片呈暗灰色,前翅外横线以内均黑褐色,近翅基深重,具许多不规则短横线。内、中、外横线黑褐色,粗而明显。后翅灰褐色,条纹不明显翅基有灰色长毛。后足股节有2对距,其中一对距位于端都1/4处。基谢节不膨大。无中垫。附节有环状纹,腹面有很多刺。 卵 椭圆形,初产黄白色,后变深至黄褐色。表面有黑褐色纵脊纹,至孵化前2-3天呈紫红色。 幼虫 头黄褐色,唇基略长,上颚强大;前胸背板半骨化,略呈红色,有“ ’形黑褐色斑痕,中间有一白色楔形纵条,直达斑痕的端部。中、后胸背板半骨化,各有1块倒梯形黑褐斑。后胸背板的梯形斑略小。臀部轻度骨化,具深褐色半圆形斑。幼虫体色随虫龄变化而异,为茄紫色一深红色一粉红色一粉白色一黄白色。胸、腹部着生刚毛处均呈深褐色圆斑,气门上、下线的尤为显著。 蛹 暗褐色,略向腹面弯曲,长 35-45 mm,头顶至复眼下线间依次着生 3组刺突,头顶与后部的刺突均呈三叉前状,中间的刺突为双叉形。雌蛹腹部第二至第六节,雄蛹第二至第七节背面均有2行利列,以后各节仅有前行刺列,无后行刺例。第四至第六节腹面各有1条向前弯曲如弧状的隆脊。腹末肚孔外围具有5对齿突,其中2对较大。 生物学特性此虫在赤峰地区野外2年1代,跨3个年度,以5-6龄和11—12龄幼虫在树干内2次越冬。成虫于6月中旬出现,羽化盛期为7月中、下旬,末期为8月上旬。 成虫羽化多在11—13时,羽化时,蛹借助腹节刺列蠕动接近羽化孔口,用头部刺突划破树皮,半露出羽化孔,头、胸纵裂,成虫爬出。脱离蛹壳后,成虫即分泌3-4满桔黄色液体,静伏展翅,约需十几分钟,然后不断抖动双翅,沿树干爬行,寻觅隐蔽场所。夜间活动,以23—3时最盛。交尾前雌蛾频频振翅欲飞,不久便有雄蛾飞来,不断绕雌蛾旋转飞舞,并在短时间内即行交尾。交尾需时105-175分钟。雌雄均无二次交尾现象。交尾后雌蛾约经9-15小时,寻觅适宜产卵场所,遇树皮裂缝、幼虫侵入孔、羽化孔或机械损伤部位时,便迅速将产卵管伸入产卵。1次产卵1—65粒,可延续2-3天。每雌产卵量339-467粒。卵期25—35天。成虫具趋光性。雌成虫寿命5—9天,雄成虫5-11天。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常数头或十几头集结在一起,危害韧皮都及形成层,将蛀食的木屑和粪便吐丝粘缀堆集在树表,幼虫在里面活动取食。2龄后,开始分散取食。随着虫龄的增长,幼虫由韧皮部向木质部纵深危害。6-7龄后开始向心材蛀食,髓心部多被蛀成宽粗的干心蛀道。一年群幼虫多为5—6龄,于10月上旬开始,陆续停止取食,在蛀道内将粪便和木屑堵塞在蛀道上下,静伏越冬。翌年4月上旬又复开始取食,危害部位多在树干2m以下的范围内。11-12龄幼虫经过2次越冬后,便从干心蛀道向斜上方蛀食,待蛀到韧皮部后,留一层薄薄的表皮。此处经十几天后呈黑色下陷,但不破裂,该处即为羽化孔。蛀食的木屑及粪便均堆集在蛀道下方呈锅底形,并拌有丝状物。该段蛀道即为蛹室,长约10—20cm,直径 1.2-1.5 cm。预蛹期始于 5月上旬,为 7—12天, 5月下旬初见蛹,6月为化蛹盛期,可延续到7月下旬,蛹期29-45天。 防治方法1、营林措施(l)着重改变林木组成,如在杨树防护林内逐渐淘汰受害最重的大官杨、大青杨等,更换为树皮光滑、不易被水蚕蛾产卵的毛白杨、欧美杨等。在防护林带内对虫口密度过大,无保留价值的林带及时进行改造,以减少虫源。、(2)在经营片林时既要考虑树种的混交,又要保持林分的郁闭度。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受害程度明显小于郁闭度小的林分。(3)修校问题,一是修技要避免在木蚕蛾产卵前的春季进行,H是伤口要做到平滑。例如,对沙柳木蚕蛾可用低平连法,即从主根基部靠近地面或低于地面平掉;对水麻黄豹蚕蛾可营造湿地松、柠檬按和木麻黄的混交林以抑制虫害发生。 2、化学防治(l)喷雾杀初孵幼虫对尚未蛀入干内的初孵幼虫:如芳香木蚕蛾东方亚种可用 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对榆木蚕蛾可用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澳氰菊酯、20%杀灭菊酯3000-5000倍液;对东方木浆蛾用50%久效磷乳油 1000—1500倍液;对木麻黄豹蚕蛾用 2.5%澳氰菊酯 3000倍液, 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毒杀,效果均好。 (2)药剂注射虫孔、毒杀于内幼虫在已蛀入干内的中、老龄幼虫以兽医针简灌药注射虫孔。如对榆木蚕蛾用 50%久效磷乳油、 80%敌敌畏 100-500倍液, 50%马拉硫磷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 100一300倍液;对东方木蚕蛾用 50%久效磷乳油, 20%杀灭菊酯乳油100-500倍液;对芳香木蚕蛾东方亚种用40%乐果乳油40-60倍液,50%敌敌畏乳油20一用倍液, 80%敌百虫可用湿性粉剂 20一用倍液;对小木蚕蛾用 50%久效磷乳油、 35%甲基硫环磷、 80%敌敌畏乳油、 50%杀螟松乳油 1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 500倍液均可。 (3)树干基部钻孔灌药、内吸传导、毒杀于内幼虫常用药剂为50%久效磷乳油,35%甲基硫环磷内吸剂原液。施药时先用手摇钻在树干基部(距地面 30 cm左右)相对交错打孔l—3个(一般打 2个孔),孔径 10-16 mm。两孔要斜穿,但不相通。将药注入孔内,外敷粘泥,使树干吸收,通过传导毒杀于内木蚕蛾幼虫(同时亦可毒杀于内天牛幼虫及叶部害虫)。施药量按林水平均胸径每 Icm用药lml或 1.5 ml,效果均在 90%以上。施药日期以4月中旬左右树液流动时最适,秋季效果较差。该法对材质松软之树种比硬质材好,对防治杨树中的芳香木蚕蛾东方亚种优于榆树中的榆木蚕蛾。 (4)磷化铝片剂堵塞虫孔熏杀根、干内幼虫 56.5—58.5%磷化铝片剂(每片 3.3 g)原系熏蒸粮食之用,经试验将其研碎按不同剂量——l/20或 1/用片(即每虫孔 0.119或 0.165g)——填入树干或根部木蚕蛾虫孔内,外敷粘泥,熏杀根、干内幼虫(同时可杀天牛幼虫),杀虫率均能达到90%以上。此法适于防治榆木蚕蛾。而对危害杨树干部之芳香木蚕蛾东方亚种,因树木高大,施药费工,且易产生漏株、漏药,不如前者方便。 以上第三、四两种方法系内部施药,不污染环境,避免杀伤天敌。与其他同类药物(如毒签)比较,不需要预先加工制作,节省成本。 另外,用磷化锌毒签防治小木蠢蛾及木麻黄豹蚕蛾,杀虫效果均在观%以上,优点是施药操作方便。 3、灯光诱杀成虫木蚕蛾成虫均具有趋光性,强弱因虫种而异。灯诱所用灯种以沈阳产的 SP-B型捕虫器(400 W)及 GS-2型和 GWD-2型灯光电力杀虫器(250-400 W)最好。诱虫灯的悬挂高度,以离地面3m左右为宜。开时间因虫种活动高峰时间不同而不同,如榆木蚕蛾以23一1时为诱虫高峰,东方木晶蛾则为21刀0一1:30时左右成虫活动最盛。灯诱不仅能诱到木蚕蛾雄虫,且能诱到相当数量的怀卵雌虫。灯诱对各种木蚕蛾虽均有效,但在防治运用时必须连年进行,方能对虫口的减少起明显作用。灯诱如和其他防治措施配合,效果更佳。 4、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应用芳香木蚕蛾东方亚种人工合成性诱剂B种化合物(顺一5一十H碳烯酸乙酸酯)诱杀这种木蚕蛾,每一诱捕器剂量为 0.5 mg。诱捕器为纸板粘胶式,诱芯为滤纸芯或橡皮塞芯。诱捕器彼此间距离为 30-150 m。诱捕器悬挂于林带上风头一行林带的两株树之间,诱捕时间为每晚18:30一21:30时。 5、生物防治(1)白僵菌以 1—8亿孢子/g白僵菌液喷杀榆木矗蛾幼虫,死亡率达 17.85-100%。又可用白僵菌粘膏涂在排粪孔口;或用喷注器对注虫孔口喷注5×10-10/ml白僵菌液,死亡率在 95%以上。 (2)线虫以浓度 1000条/ml斯氏属线虫防治芳香木蚕蛾东方亚种幼虫,死亡率达100%;用芜着夜蛾线虫品系水悬液,浓度 20000条/ml防治小木蚕蛾幼虫,死亡率在 99%以上;以芜警夜蛾线虫北京品系防治木麻黄豹蚕蛾幼虫,浓度1000条/ml水悬液注入虫道内,死亡率达呼%;如用线虫泡沫塑料塞孔,死亡率达 93%。 (3)对榆木蚕蛾黑卵蜂、刺猜、螳螂、台撕、榆林沙蝴应加以保护利用。螳螂、台斯在野外均有捕食榆木蚕蛾的现象。室内观察每头螳螂每天可捕食榆木蚕蛾幼虫0.25-3.5头。每头窈斯每天可捕食榆木蚕蛾幼虫0.24-5.33头。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对沙柳水晶蛾进行研究时,发现榆林沙饿是沙柳木蠢的重要天敌,曾设标准地试验,每标准地内理蛹49-57头,各放置沙晰 10头,检查结果, 39.62-57.4%的蛹均被食去。 6、人工防治人工捕捉如运用得当,仍不失为很好的防治方法之一。在山东省平阴县防护林带内,于5月上一下旬芳香木蚕蛾的羽化高峰期,用2周的时间,发动小学生于每日傍晚芳香木蚕蛾羽化而未活动前,在地面人工捕捉成虫达4224头,这对减少防护林带内新一代幼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对同样于土壤内化蛹的榆木蚕蛾及在树干内化蛹的钻具水晶蛾(危害部位在树干Zm以下,羽化时极易发现),亦可采用该法。 7、综合防治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采用以上各种防治方法在平阴县孔村区100余条林带的防护林网内进行综合防治。在20000余亩防护林林网内,在虫口密度较大的林带,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灯诱;在虫口密度中等的林带,则以灯诱及人工合成性诱剂诱杀为主,辅以人工捕捉成虫等措施;在虫口密度最重或轻的林带,以营林措施为主,包括改建及保护啄木鸟等,经过 2年连续防治的结果,使全试验林带由原有虫口密度 8. 38头/株降至 0. 26 头/株,虫口下降率为 96.9%,基本达到有由不成灾水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