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教文学 |
释义 | 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内容的各种文学作品。此类作品既见於《道藏》内,又见於《道藏》外。其作者既有道士,又有文人。 从总体上看,道教文学可分为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诗词、道教戏剧四大类。 散文 《道藏》五千多卷经书大半属於道教散文。另外,在其他许多中国古代丛书,诸如《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均收有不同数量的道教散文作品。按体裁分,道教散文主要包括议论散文、叙事散文、赋体散文三种。 道教诗道教诗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来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歌作品。 道教诗发端甚早: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该书卷三十八载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师策文》,已注意用韵,似为七言诗的雏形。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体裁。《参同契》的文体虽然不纯,但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著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著游仙诗。 炼丹诗是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如《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上所载的一篇504字歌谣,以七言一句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文学手法,暗示炼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在炼丹诗秘传之际,道门中人还注意创作咒语诗。咒语本是一种祝告之辞。相传黄帝时已有咒语传世。道教产生之际,咒语成为道士们召神驱鬼、治病求道的一种形式。到了魏晋时期,咒语更加发展起来。咒语有散文体和诗体两种,但以诗体居多。较著名者有《真文咒》、《三皇咒》、《洞渊神咒》等。咒语诗不仅注意模拟自然声响与节奏,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爱憎情绪;同时咒语诗也注意典故的应用与气氛的渲染,甚至还有一定的场面描绘。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外,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从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道人游仙诗与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 唐宋以来,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日益繁荣起来。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士吕洞宾、施肩吾等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神仙信念,通过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义的深奥哲理。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在受到道风濡染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到盛唐诗人孟浩然、李白,从北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都有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世。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虽然并不那么虔诚相信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道教诗因其内容独特,表现手法多彩多姿,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教词道教词是以道教神仙理想立意、表现道人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学样式。 就起源而论,道教词可以追溯于玄歌、变文。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为了吸引听众,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以「我」代表老子,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 在《老子化胡经》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此即属于道教变文之类。所谓「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的一种形式。「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适应说唱的需要,道教变文往往采用韵文形式,如《老君十六变词》便是纯韵文。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 除了玄歌变文之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道教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道人们便将赞歌与歌咏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卷二十录有仙歌若干首。从体例来看,《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句数不一。表现了早期道教"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与「仙歌」词相媲美的是道曲之词。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指出,这种词,描述歌颂众仙飘渺升天的美妙景象。步虚词的起源,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从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三国时期应当有步虚词行世。步虚词的歌唱节奏大体依照八卦九宫方位,从而造成阴阳回复的韵律。步虚词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道教斋蘸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今所见《金录斋三洞赞咏仪》与《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例如《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由于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历史上为文人们所雅好的词牌也多具神仙蕴含。据《钦定词谱》所录,《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道教蕴含。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诸如柳永、黄庭坚、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通过双关语的应用,而产生奇特联想效果,耐人寻味。 道教散文道教散文是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渊源可追溯于老子、庄子的哲理散文。 由于早期道派的创立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们采用散文体式来编撰道教经典。经过近两千年的漫长发展,道教散文蔚然可观。这类著作在道教经书总集中占有相当分量。 从形式上看,道教散文主要包括三类:议论散文、叙事散文、赋体散文。 道教议论散文是阐述道教教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早期,道教议论散文主要是语录体散文,这种散文采取了「天师」与「真人」等神仙人物问答的方式来表达道教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例如《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大体上属于这种形式的散文。其对话不同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语录文作者的目的并不在表现人物个性,而只是借神仙人物之口来论述教理。所以其行文一般是问话短,而答语长,旨在说理。 为了使得说理更富有逻辑性,体系更加完善,道教中的许多作家注意议论散文艺术水准的提高,在语录体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畅玄体」散文。这是一种逻辑推理与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散文体式。它肇始于晋代著名道士葛洪,至唐宋而大兴。「畅玄体」虽然脱胎于语录体,但已有较大演进。顾名思义,畅玄体散文就是为了阐明道教深奥的玄理。但既然玄理高深,要使之能为道教中人所接受,这就需要「形象」的材料,所以,畅玄体散文并不是把人们引入纯推理的云雾之中,而是寓理于「象」,明「象」而发理。如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先对「玄」作定性说明,接着从各个侧面揭示「玄」的功用、性状,将「无象」的「玄」寓于「有象」的时空存在之中。 与道教议论散文比肩的是道教叙事散文。这类散文以描述为基本特色。道人在游览名山时,往往结合自己的修道感想以叙见闻。像南宋道士白玉蟾的《游仙岩记》一开始先交代自己蓬发垂颐,黧面赤足,由琼州来访武夷的过程;接着写自己拜访云谷君,开怀对诗的情节。当中插上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武夷山独特的夜景图,读来逸趣横生。像这种作品在道教经书总集中为数颇可观,它们对于了解道教洞天福地的历史沿革有一定史料价值,而且多有情趣,富有欣赏价值。 除了议论散文、叙事散文之外,赋体散文在道教文学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众所周知,「赋」在《诗经》诞生的时代还只是一种表现手法。战国时期,赋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但在此时期的赋并非散文,而是诗歌。到了汉代,赋转化为散文,文人们相继作赋,铺采摛文。与议论散文叙事散文不同,道教赋体散文由于同诗歌有密切的关系,在遣词造句上较注意对称,富有节奏感。像萧廷芝的《金液还丹赋》因采用骈文的手法,增进了艺术感染力。其它道人所创作的许多赋体散文也基本上具备这样的特色。 道教小说道教小说是道教信仰与小说形式的结合,也是道教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内容既有直接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神仙思想为宗旨的作品,又有将神仙思想、道教情感融贯于世俗生活题材之中的作品。 从大体上说,道教小说可分为志怪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大类。 志怪体在道教小说诸体式中出现最早:「志怪」一词,首见于《庄子·逍遥游》。道教志怪小说有的是以神仙故事、道人事迹为基本内容的,有的以地域方位为基本框架,叙述诸方名产、珍贵物品及由此演成的奇闻异事,有的杂记天上星宿神明、卜筮占侯、仙凡婚配故事,梦故事,内容驳杂,形式不拘一格。一般而言,其用语比较质朴,篇幅也不很长。 传奇体是道教小说的又一大类型:传奇小说是志怪小说的流变,它一方面继承了六朝时期语怪述异的风气,另一方面则「著意好奇」,在传闻基础上进行虚构,体现了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唐宋是传奇小说鼎盛时期,各种传奇作品大量产生。其中反映道教生活、表现道教观念的作品也占有一定分量。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没有直接以神仙道士异闻为题材,而是以梦幻故事、历史故事、人情世事为题材,但却以道教的思想观念为主题思想,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无名氏《李林甫外传》等,它们或者贯穿著道教的人生观,或者暗示道教法术的力量,可视为道教传奇小说的「变格」。 宋元时期,出现了「话本小说」:所谓「话本」,就是说故事的底本。故事取材多样,神仙鬼怪是重要内容之一。道教话本小说即指以神仙鬼怪为内容、以道教信仰为宗旨的一类小说。如《西山一窟鬼》著力描述精灵鬼怪,渲染恐怖气氛,这是道教神仙鬼怪思想在市井生活中的一种反映。比起传奇体道教小说来,话本体道教短篇小说无论在驾驭材料方面,还是在人物形象、思想刻划方面都较成功。在情节结构虽然大多是单线的,但故事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故事进展中场景的映照衬托,伏笔的使用,又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语言基本上保持口语化的优点,通俗易懂,故易于流行。 明清时期,中国小说创作更加繁荣。此时在话本及拟话本小说基础上,出现了长篇章回体小说。其中也有一批作品是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道教思想为宗旨的作品。如《封神演义》、《四游记》、《韩湘子全传》、《吕仙飞剑记》、《禄野仙踪》等。这类作品可称为长篇章回体道教小说。其特点有三。第一,把历史故事和神仙故事融汇在一起。第二,将民间流行的神仙故事进一步加工。第三,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著道教修炼成仙的义理。章回体道教小说在宣传道教教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作者在孰读道教经籍的情况下,改编、重组或创造神仙故事,寓理于形象之中,使道教思想的宣传进一步通俗化,易为民间所接受。 道情「道情」属于曲艺的一个类别,其渊源可追溯于仙歌道曲;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道曲。如果说道曲的制作是服从礼神颂仙宗旨并且是为斋醮法事活动服务,成为整个法事活动过程的组成部分,那么道情则具有相对独立性。 道情首先必须含有丰富情感成份,但这又不是一般的世俗之情,而是超越于世情之上体现了 「道」的精蕴的升华之情。因此,为了以「道」之崇高情感感化世人,就必须通过形象性来强化艺术效果。这种形象性,除了体现在内容之外,也体现在技巧上,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动作表演,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感,同时,它还可以穿插念白,使其内容更易于为人所理解。念白的穿插和内容的「动作化」导致了道情的曲艺属性向戏剧属性的游移。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往往通过道情来发展情节。 道情的原始面貌如何,现已难于查考。不过,从八仙人物之一——蓝采和的「拍板歌」似乎也可以追溯到某些踪迹。宋代,道情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受到宫廷的欢迎,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当时的道情在形式上与鼓子词相同。南宋时,道情演唱以渔鼓和简板伴奏,所以又称之为「渔鼓」。由于道情短小精悍,可以独立演唱,历史上一些道士或奉道文人便乐于运用它来「演道抒情」。张三丰即是于今可考的著名的道情作者之一。在《张三丰文集》中收有《道情歌》等多种道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张三丰的道情与唐宋词有密切关系,有的甚至就是根据宋词的有关词牌创作的,他在借鉴唐宋词时又进行了一些变更,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精神。 道情这种形式不仅是道士们叙说修道功法、抒写崇道情怀的好体裁,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明清以来各地道情不下数十种,并且形成了地区特色,因而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东阳道情、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等。各地的道情基本上都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或者吸收戏曲的唱调,从而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此等情形与文人们的采纳推广是分不开的。纵观明清两代,文人创作的道情虽然不算多,但以此而见称于世者亦有之。如明末徐大椿《洄溪道情》在学界便有较好的影响,再如袁学澜的《柘湖道情》反响也较佳。 道情这种艺术也为弹唱艺人所借鉴。像张慧侬所口述的《珍珠塔》便有演唱道情的丰富内容。故事主人公方卿所唱《道情》,以隐喻手法来表达其十年苦读之体验,也有很深的道门义理蕴含,像「功行圆满」以及「逍遥」之类都映射着道门之思想光辉。作品通过夸张等手法,造就了审美上的「距离感」,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现代道教小说分类第一种:宇宙修真型即飘渺型,主要有几大设定。宗师作《飘邈之旅》。 首先是修炼的等级,有十一种,计有:旋照、开光、融合、心动、灵寂、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有的作者只设定了八九种,但内容大同小异)此类型作者注重等级的划分,到了最后大乘期后就可飞升仙界。 其次,作者的修炼过程很多都是先在一个星球修炼,能力提升或受外力影响再到不同的星域提升等级,作者较注重凡人界的描写,有的作者还延升了仙界和神界。 其三,此类型作品不注重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所谓的“三清”等高人不一定会出现。 因为大部分属于作者自己设定,世界历史皆随意,看似更容易些,但其是因为虚构,更加需要作者的驾驭能力,因此精者何其精,芜者何其芜。某一些作品情节几乎一样,主角名称不同而已。 此类型代表作:《无极魔道》,《星辰变》,《永生》,《极品妖孽》,《皇极惊世录》,《天魔下凡》,《通天之路》等 。 第二种:洪荒神话类古典神话类,宗师作《佛本是道》此类型注重源头,设定基本参照《封神榜》、《西游记》、《蜀山剑侠传》以及中国传统神话人物,佛道典籍中的故事等等,特别是现在此类型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都有借鉴,甚至是同人代表作:《佛本是道》,《绿袍老祖》,《地皇传说》,《洪荒元道》等 《祖龙》也应该属于此列。《佛本是道》之后洪荒类型兴起,穿越流也大行其风,渐有泛滥趋势,动辄《洪荒XX》《重生之XX》,精品甚少。宅猪的《重生西游》,云墨月的几部蜀山同人算是后来的几部不错的小说,文笔情节可圈可点。 代表作:《佛本是道》、《重生西游》《鸿蒙至尊道》《大猿王》《寸芒》等。 第三种:凡人神通现在的修真小说很多跟走的就是忘语的凡人修仙传的凡人路线,作者将之前修仙体系中复杂牵强的很多修仙时期简化,让人觉得真实可靠。以往读修仙小说总觉得修仙进境过快,根本没有感觉到修仙的困难,甚至还有甚者,将修仙附加神界,很不实际。而凡人开创了精干明确的境界划分,完善了修仙体系的一大弊端。 境界划分: 低阶修仙者:炼气,筑基。 高阶修仙者:金丹,元婴。 灵界修仙者:化神、炼虚等。 凡人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凡人流直走凡人修仙传路线的小说,而广义上的凡人流还包括《阳神》所开创的神通流小说。 平心而论,凡人型小说在思路上,对修真小说有很大启发,但就影响力而言,比起前两种流派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因为不论飘渺型还是洪荒型,都有着一套属于该类型小说的体系,而凡人流却恰恰缺乏这一点,几乎每一本凡人流小说,都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另,《凡人修仙传》之前的许多小说,其实也可归为凡人流,如《诛仙》、《仙剑神曲》等。 代表作:.《仙逆》、《道缘儒仙》、《阳神》、《凡人修仙传》、《百炼成仙》等。 第四种 血修小说这类小说影响力也不容小看,在佛本问世之前,这一类小说是唯一能在飘渺的阴影下占据一席之地的修真小说。 此类小说特点是将东方修真与血族教廷等西方元素结合。《升龙道》是此类小说开山作。 代表作:《升龙道》《逆龙道》《东方血修》《不死传说》等。 第五种:太古战争即通常所谓的“飞升流”(不过没有得到太多承认),此类小说往往背景宏大,不太偏重于升级,而是更多的 把重点放在神魔大战的描写上。 同凡人流一样,此类小说亦无一套固定体系,而且在影响上,同凡人流尚有一定差距,更无法与飘渺流、洪荒流相并论。 其实该类小说,也可以看成是洪荒流的一种变体。 代表作:《飞升之后》《从仙墓中走出的强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