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走向虚无:贝克特小说的自我探索与形式实验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0月1日) 平装: 220页 开本: 32开 ISBN: 7561914997 条形码: 9787561914991 尺寸: 20.2 x 14.1 x 1.1 cm 重量: 259 g 内容简介本书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式来解读贝克特于1935年至1950年问创作的五部长篇小说中内在的连贯性和互动性,认为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动态进程实际上是一个探寻自我和在小说形式上不断实验的过程。这也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就贝克特的小说艺术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位博士生,王雅华敢于选择贝克特的小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在毕业后始终未问断对该课题的继续研究,她的这种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探讨精神很令人敬佩。希望这部专著的出版能够推动国内评论界对贝克特小说创作的研究,填补我国评论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本书旨在通过对贝克特创作于l935年至1950年间的五部重要长篇小说《莫菲》、《瓦特》、《莫洛伊》、《马洛纳之死》、《难以命名者》的系统的比较性研究与解读来阐释贝克特不同小说内在的连贯性、互文性,和主题的层层深入以及形式的不断解构与重构,从而详尽、全面地展示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动态进程,即探寻自我和形式实验的过程,并揭示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审美特征。全文分为引言、五个章节、结论七个部分。 媒体评论书评 本书旨在通过对贝克特创作于l935年至1950年间的五部重要长篇小说《莫菲》、《瓦特》、《莫洛伊》、《马洛纳之死》、《难以命名者》的系统的比较性研究与解读来阐释贝克特不同小说内在的连贯性、互文性,和主题的层层深入以及形式的不断解构与重构,从而详尽、全面地展示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动态进程,即探寻自我和形式实验的过程,并揭示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审美特征。全文分为引言、五个章节、结论七个部分。 目录序 内容简介 Acknowledgements A Note on the Texts Introduction Chapter 1 Murphy:The Microcosm of the Mind versus the Actual World at Large Chapter 2 Watt:From the Crisis of Epistemology to the Failure of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Chapter 3 Molloy: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Rational and the Irrational Chapter 4 Malone Dies:The Death of the Author and the Endgame of Writing‘ Chapter 5 The Unnamable:In the Verbal Labyrinth Questioning“Who Am I?”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