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走向创造的境界: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周宪 著 丛 书 名:当代学术与批评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5053122 出版时间:2009-01-01 版 次:1 页 数:372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艺术 > 艺术理论与评论

内容简介

创造力,这个神圣的字眼,像朗照的真理之光,证明了人的生存意义。人正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摆脱了动物的必然王国,迈向人的自由王国。我们不知道哪一天起人就有了这种宝贵的能力,但是我们明白,正是经由创造的途径,人才发现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本质,回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园。

作者简介

周宪,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商务印书馆)等丛书。

目录

再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现代艺术创造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经验研究的几种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第五节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

第六节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章 艺术创造力的元心理学——心理哲学问题

第一节 艺术创造力的概念辨析

一 艺术创造概念的历史描述

二 当代的艺术创造力概念

第二节 艺术创造力的本体论思考

一 艺术创造力是人生命力的自由洋溢

二 艺术创造力是建构可能性的世界的能力

第三节 艺术创造力的三个悖论

一 艺术创造力的文化悖论

二 艺术创造力的历史悖论

三 艺术创造力的心理悖论

第三章 艺术创造力的认知心理

第一节 艺术创造的特殊认知对象——意象符号

一 艺术是意象符号的创造

二 意象与视觉化问题

三 意象与联觉

第二节 艺术创造的认知形态

一 艺术创造的两种认知形态

二 弥散认知与艺术创造

三 艺术创造过程的方向感和开放性

第三节 创造性发现的几个认知策略

一 创造性发现的策略之一:随意操作

二 创造性发现的策略之二:孤独体验

三 创造性发现的策略之三:转移

四 创造性发现的策略之四:催眠状态

第四节 艺术创造力的两个认知悖论

一 切近现实与疏离现实

二 多收信息与减少信息

第四章 艺术创造力的情绪心理

第一节 艺术活动中的情绪

一 情绪的概念与本质

二 日常情绪与艺术中的情绪

第二节 情绪与创造力

一 艺术创造的心境

二 情绪与艺术技巧

第三节 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几种典型的情绪反应

一 创造冲动与预期情绪

二 灵感顿悟与“啊哈”现象

三 自居作用与间离效应

四 超越感与高峰体验

五 焦虑与挫折感

第五章 艺术创造力的动机心理

第一节 从一般行为动机到艺术创造的动机

一 动机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 几种关于艺术创造的动机理论

第二节 艺术创造动机的基本层次和维向

一 艺术创造的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

二 艺术创造动机的两个维向

第三节 动机与创造力

一 艺术创造动机的不同形态与功能

二 动机强度与创作效率

三 创造动机激发的契机

第四节 艺术感受力的心理学描述

第六章 艺术创造力的人格心理

第一节 艺术人格与日常人格

第二节 艺术家人格二重性面面观

一 稳定与不稳定

二 成熟与不成熟

三 健康与变态

四 独立与顺应

五 孤独与开放

六 冒险与安全

七 献身与游戏

第三节 心理类型与创造力

一 心理类型的几种理论

二 艺术家的基本心理类型与创造风格

第四节 现代艺术与非人格化现象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前言

本书是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时的产物。完成于1988年,但一直拖到1992年才面世。当时正值国内出版业的艰难时世,学术著作的出版可谓难上加难。拙著能够刊行,已是幸事!当时只印行一千多册,估计市面上流通得不多。后来有不少学界朋友索要本书,作为作者我也无能为力。今天南京大学出版社有意旧作重印,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回顾所走过的学术路程,该书算得上是我写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大约是初入学术界之牛刀小试吧?那时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场景历历在目,终日泡在图书馆里,和管理人员混得很熟,时不时进入图书馆一些特藏室,看到一些未公开借阅的外文资料。那时既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更没有电子图书,完全靠信函和一些外国学者联络。写作过程中,诸如阿恩海姆、蔡尔德、霍兰、加德纳等著名学者给予我不少帮助,不但回信给我指点,而且惠寄许多当时非常珍贵的学术著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大学著名的“零计划”主持人之一加德纳教授信中约定在北京晤面,后来真的在友谊宾馆与他们夫妇谋面,聊得颇为开心。让人留念的80年代,那时学习风气极好,好像在校园里除了讨论学术没有别的什么诱惑。再加上北京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料,还有当时文艺心理学很是热门,这些都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