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德社会化
释义

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美国学者R·赫什观点

美国学者R·赫什提出,人的道德并不是有抽象的道德原则所体现的,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1)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2)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的判断。(3)行为。

道德社会化的研究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

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其著名研究首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论。他们设计了经典的道德故事对儿童的判断水平进行研究。

皮亚杰对偶故事研究

皮亚杰使用了对偶故事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故事甲:有意犯错——造成较小的财物损失

例:一儿童当妈妈不在家时,拿那柜子上的糖浆吃,而将一个杯子打破

故事乙:无意犯错——造成较大的财物损失

例:一儿童听见妈妈叫他吃早餐,跑进厨房是,无意将门后的的15个杯子打碎

问题:两故事中那个孩子更顽皮?

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有两种明显的得到的道德判断形式: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以行为后果作出判断,依据是成人标准和外界法则;年龄较大的儿童往往是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作出道德判断,主要依据的是个人的观念。这两种判断形式不是同步的,而是交替重叠的,有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他称之为中间时相,中间时相被认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研究

科尔伯格(L·Kohlberg)从道德两难故事入手,根据儿童的相关回答提炼了道德发展的三大水平六大阶段(后发展为七大阶段)。

欧洲有一妇人得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新药镭才能救她。药剂师索要成本价十倍的价格,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才凑够要加的一半。他对药剂师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廉价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并称发明此药只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药。

讲完故事,主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回答时,不能简单的回答“应该”或“不应该”,而要说清理由,以此来判断其道德社会化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出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二、习俗水平:以及行为是否有利于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三、后习俗水平:能够摆脱外因,看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七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89)的研究表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一般处于前三个阶段,达到第四个阶段的极少,几乎无人达到第五六个阶段。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我国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怀美等(1989),他们的研究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感、义务感和幸福感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在五给水平上考察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

这五种水平是:(1)自然的、直接的情感(直接感受到的痛苦和快乐);(2)由对直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对直接赏罚的预测);(3)不是个人意愿,由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引力引起的情感(不论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服从的外部作用);(5)已以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不仅是自觉的而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性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品德最终以道德行为来表现和说明的。道德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化表现。

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动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模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