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悼柔石
释义

作品名称:《悼柔石》

作者:鲁迅

作于1931年2月

作品原文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作品鉴赏

先哲有言,愤怒出诗人。中国所以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历史上所以有这么多灿若繁星的诗人,大概是因为现实生活总让人忍不住发怒吧。与其说《悼柔石》是一首悼亡诗。倒不如说它是一篇讨伐黑暗统治的檄文。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几乎顾不到去欣赏它美妙的诗意,它带给我们的是愤愤不平的心绪和灼灼燃燃的义愤。

“惯于长夜过春时”中的“惯于”,显然是一种反话。古人常说春宵苦短,痴情人秉烛夜游。鲁迅在这里却说"长夜过春时"。本来春光无限好,无论是自然季节的春天,还是人生季节的春天,都是可欣可慰的。然而,春天却必需在漫漫长夜中度过。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春天与人生的春天,都要受制于社会的大环境。社会的黑暗、腐朽,会腐蚀、吞噬人生的春天的。即便是大自然的春天如期而至,诗人依然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惯于长夜过春时”,是一种愤激之语,体现了一种愤激之情。“惯于”表现了一种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抗议。作者痛恨长夜压抑下的人寰,作者祈盼着滚动过来那火红的一轮。

“挈妇将雏鬃有丝”,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作者本人那携妻领子鬃已霜染的形象历历在目。“鬓有丝”是暗含幽怨在其中的。李白曾有诗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杜甫有诗:“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替簪。”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都不仅仅把白发当作生理年龄外化的标记,而是在"白发"里表现一种心理,表现一个“愁”字。夜漫漫,路漫漫,鲁迅怎么能心安理得,怎么能不愁呢?!

“梦里依稀慈母泪”,其中的“慈母”既是指柔石的母亲,也是指鲁迅自己的母亲,同时也指许许多多年轻人的母亲。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有这样一段:“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他悲愤地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柯勒惠支夫人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另外,鲁迅在1931年2月间致李秉中的倍中说:“上月中旬,此间捕青年数十人,其中之一,是我之学生。飞短流长之徒,因盛传我已被捕……老母饮泣,挚友惊心。”鲁迅在梦中影影绰绰见到了老母潸潸泪零。世间有多少有志青年,就会有多少慈母担着一份惦记。这是魑魅魍魉横行的社会呵。

“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句,正与前一句“梦里依稀慈母泪”相对仗。军阀们的连年内战致使民不聊生,生灵涂炭。1929年2月爆发了蒋介石与李宗仁、白祟僖之间的战争,时称蒋桂战争,1929年8月爆发了蒋介石和阎锡山、冯玉祥的战争;1930年5月又爆发了第二次蒋、阎、冯的战争。"城头变幻大王旗",恰恰是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大打不休的生动刻画。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又是一幅工整的对子。朋辈指的是柔石、殷夫、胡也颇、李伟森、冯铿等。面对友人一个个命归黄泉,作者没有徒然地伤感啼泣,而是横眉立目敢向刀丛吟诵正气凛然的诗篇。这也正表现出鲁迅的性格,表现出那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硬骨头精神。在当时的情境下,鲁迅面对白色恐怖.没有接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古训,没有记取“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俗谚,他义正词严地站了出来,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最好的声明。面对强权,面对暴政,面对威胁,面对枪刺,一个执笔的文人能够凭良心说话,能够以良知著文,能够公开表明白己的爱憎、好恶,实在是天下少有,人间奇迹。鲁迅之所以是鲁迅,除了他头脑异常聪慧、睿智以外,他的骨头硬、脊梁直、膝盖不会弯也非常人能比。鲁迅是中国文人的骄傲,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时代的步履如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青年为真理,为正义而献身的事也屡屡发生,而鲁迅这样的硬骨铮铮的文人却不多见,而常见的却是文痞,是文匪,是借翰墨以赢私利的卑鄙无聊的小人。文人每每言休“以天下为己任”,却很少想到欲使国民的劣根性有所改变,需首先改变文人自身的软骨病。读鲁迅的诗事小,像鲁迅那样做人事大。这已经是题外话。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社会里,诗人的笔确实找不到落脚点。唯有月光如水善解人意,脉脉含情地照着作者那黑色的衣裳。月光如水给人以清冷的感觉,黑色的次裳更显得肃穆庄严。这也正是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结尾处的两句诗,构成了—幅静物画。洁白的月光如纱黑色的衣裳含悲,是在向那些死去的英烈致哀,也是在向社会发出控诉。

《悼柔石》这首诗风格沉郎冷峻,笔法起伏跌宕,读来荡气回肠。仿佛伏尔加问船夫曲的苍凉,宛若石雕《拉奥孔》的悲壮、又似夕阳染红黑土地的温情。哀悼之情,动人心魂;愤怒之意.迫人肝胆。它是催泪的娩歌,更是催征的鼓点。

中心思想

全诗凝重、沉郁、悲壮,既有冷傲、幽愤的情感,又充满对青年烈士的哀戚。鲁迅个性中的“冷”与“热”的特点,在这里的表现是典型的。在萧瑟悲凉的情境之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翻滚摇荡的激情。真挚的感情在他的诗中是俯拾即是的。鲁迅向来看重青年人在社会上的作用。无论是早期信仰进化论,还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他对中国青年事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只要回顾一下他对青年版画家们的支持,对穷困、流浪中的文学青年的慷慨援助,以及掩护被迫害的学生的举动,就会发现,鲁迅是为了正义和友谊而献身的人。那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多么形象地展示出他热爱下一代的心灵。尊重人、热爱人、关心人,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物,这是鲁迅一贯坚持的人道原则。在他的那几首悼亡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他的慈悲的精神形象。鲁迅诗歌动人的一面,正是表现在这富有人情色彩的咏叹之中。

人物介绍

柔石(1902.9.28—1931.2.7)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共产党员,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初,自由运动大同盟筹建,柔石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遗著有《柔石选集》。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