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然需求 |
释义 | 定义所谓自然需求,是指人的本能需求。它是指人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外界物质产生的实际需要。一般地说,人的这种实际需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人的自然需要和人的主观需求或欲望。 释义词目:自然需求 英文:Nature demand 具体解释: 在经济学说史上,亚里士多德也许是第一个对人的需求进行抽象分析的学者,他对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提到的按需分配的财产量提出质疑,他说:“财产的数量[以及军备的实际需要]也应加以考虑。苏格拉底说到每人财产的数量应以‘足够维持其素朴(节制)的生活为度’。我们可研究一下,对于这个数量,是否可以另作较明确的叙述?这样的叙述是含糊的,有如人们随意说‘生活优良’,这只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笼统语言。而且所谓‘素朴的生活’实际上竟然可能是穷困的生活。比较清楚的叙述(界说)应该是‘以足够维持其素朴(节制)而宽裕(自由)的生活’为度。让这两个词联合起来,划出我们应用财富的边际——两者如果分开,宽裕(自由)将不期而流于奢侈,素朴(节制)又将不期而陷于寒酸。人们在处理财富上表现过弱(吝啬)或过强(纵滥)的精神都是不适宜的,这里惟有既素朴而又宽裕,才是合适的品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63~64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显然,即使是亚里士多德的解决方案也没有对问题的实质给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不仅将人的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混为一谈(军备需求与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将财富的效用量与效用等级混为一谈(“奢侈”或“朴素”),最后还没有看到自然需求是由人本身物质体的不平衡状态引起的质的规定性,因此,他不可能对问题有一个科学和合理的认识。 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处,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玛格利特则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再研究一下各个历史变化了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819页,人民出版社。) 吴杰在《财富论》第三章说:“ 人的自然需求也称为本能需求。从自然科学上看,人的生命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从物质特有状态的性质和相应的量两个方面来表现。一般地说,一切人的生命体都是由一定的特殊的物质有机地构成的物质体。例如某些特殊的物质分子以一定的有机形式合成的生物大分子,这些人体特有的生物大分子有机组合构成各种人体器官,而各种人体器官又构成完整人的有机生命体,等等。所谓人的生命运动,只不过是人体的生物大分子和器官在人体内部或外部进行一定的物质的质和量的交换的过程的表现形式。人要生存,就要运动。要运动,就必然要以一定形式耗费一定量的人体物质,以及从外界补充一定量的相应物质。换句话说,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即人的机体在主动地对体内的物质进行一定质和量进行更新转换的同时,主动地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进行一定形式和量的交换。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把从外部环境中摄入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加以利用,或重新组合为自身的物质,或暂时储存起来,称为同化过程或组成代谢过程;二是将人体自有的组成物质或储存物质进行分解和利用,并把分解利用后的尾产废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过程或分解代谢过程。在同化过程中,人体从外界吸收一定量的各种物质,在异化过程中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解一定的物质和释放一定的能量,这些分解的物质和相应地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供应人的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正是由于人为了保证人本身的物质机体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能正常和稳定地进行,需要在自身物质机体内能够不断重复进行一定形式和量的物质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人才会对外界环境的物质产生了一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谓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它的最基本的物质内容上看,它就是一定的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命有规律的运动过程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对外界条件的本能需要。” 性质人的自然需求具有特有的性质和规定性:(1)人的自然需求由内在要素偏离平衡值的差决定;(2)人的自然需求具有系统性;(3)人的自然需求具有不可替代性;(4)人的自然需求具有有限性;(5)人的需求量具有不可间断性;(6)不同的人之间的需求之间必然具有共性;(7)不同的人之间的需求必然具有差异性;(8)在有限的时间内,人的需求对象的种类划分是有限的。 与主观需求的关系人的主观需求是自然需求在其观念意识上的表现形式,它由自然需求决定。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自然需求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人的主观感觉的强烈程度来表示。这种人的主观感觉表示着人本身的物质生命体的自然运动的某种状态——平衡状态或非平衡状态——转化为人的主观需求。人的这种主观需求强烈程度的产生,是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变化过程,它表示着人的物质生命体的自然运动过程向人的有意识的主观需求变化的转折点。在人的主观需求中,人的欲望作为自然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人的本能需要产生的物质的特征信号化为了人的需求信息,而这种需求信息又影响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因此,所谓人的欲望,只不过是人的本能需要在人的观念中的表现形式。显然,人的欲望形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为人的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力,可以任意地将自己的本能需要与丰富的想象力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便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欲望的形式与它的固有内容没什么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人的随心所欲的产物,是一种虚无飘渺、无法捉摸的幽灵般的对象。 但是尽管如此,人的欲望的表现归根结底是本能需要本身决定的。如果没有人的本能需要,那么,任何人的欲望的表现形式都不可能存在。人的某一种本能需要一旦产生,就必然会有一定的欲望的表现形式。如果人的本能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各种本能需要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人的本能需要得到了满足,本能需要的外在表现——欲望——就会趋于消失。因此,无论欲望的表现形式是合理地反映人的需要,还是曲解了人的需要,它都是由于人的需要的存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观念欲望的形式一旦产生,便成为一种独立的外界物质形式,它会对人的自然需求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1)人的观念欲望能够在自然需求的内容和需求量各方面合理地反映人的观念欲望,因而能够正确地引导人的消费行为,使得人能在消费过程中最有效地获得需求的满足;(2)人的观念欲望虽然能够在需求种类上正确地反映人的自然需求,但是在量上却偏离了人的自然需求的要求,因此,在引导人的消费行为时,使得人的需求量的满足受到影响,或者导致了过量需求,或者导致了不足的需求,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对人的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3)人的观念欲望在内容上偏离了人的自然需求,因此,引导了人的错误消费行为,不仅不能使人在消费过程得到自然需求的满足,而且还会危害人的生存和发展。 在实际的过程中,以上三种情形都可能发生,可能是其中某一种情况独立的发生,也可能是两种或三种情况同时发生,并对人的需求的不同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里,欲望的形式与人的自然需求能否统一,是欲望形式的存在合理与否的根本标准。因为,人的合理和必要的欲望只存在于人的合理需求的质量和数量的范围内,离开这一范围,人的欲望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例如,在实际生活中,人也往往会存在不合理和不必要的“欲望”,并影响其消费行为,导致产生负面的不良效果。为了消除这些不良的效果,人们产生了新的需求,如消除战争破坏、工业污染的后果的需求等等。这样一来,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需求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祸害;另一方面又导致人类新的需求,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可以使人类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理性的欲望就是可以无限增加的。因为无论怎样的欲望,它都要与一定的消费行为相联系,否则这种欲望就只能是一些毫无根据的幻想。每个人都有权想入非非地去任意幻想,只要这些幻想不与人的实际消费行为相联系,那么,它就是没有任何限制和随意的。但是,这些幻想只要与人实行消费行为相联系,那它就会转化为人的真正的需求,就会因此而受到人的需求的特有性质所规定和限制,并且在量的变化范围上受到限制。这就是说,无论人的非正常和非合理的欲望的产生有多大的随意性,只要它影响人的消费行为,那么,它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祸害,这些祸害如果不断地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个人或整个人类的生存。如果个人或人类本身的生存都不复存在了,那么,无论怎样的欲望,包括非正常和非合理的欲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表面看起来,在这里发生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本身的主观意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是人的需求的客观存在决定人的主观欲望,而不是人的主观欲望决定人的需求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的过程中,人对自身需求的理解的主观的意识的产生总是受到人的自然需求支配的。人们只有选择了正确的需求形式才可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才可能使人本身得到生存和发展。在某些过程中,人的意识可能会选择错误的欲望形式。但是错误的欲望形式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以及给人带来痛苦,影响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这种结果或迟或早会影响人的主观意识,使之发生改变。而最终的结果总是使人的主观意识趋向于选择正确的欲望形式,否则,人就不可能正常地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不要说能够主动思维和思想的人是这样,即使对于最初级的生物都有这种本能的适者生存的选择原则。 总结这就是说,在一定的人的自然需求产生的过程中,只要导致人的不平衡状态产生的客观因素一旦确定,人的实际需求就将被唯一地确定。随着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人的实际需求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尽管人的实际需求通过人的观念形态即所谓的欲望来表现时,显得变化莫测和不可捉摸,但是这种表现并不是人的实际需求的本质关系所固有的,相反,它仅是人的意识观念的特有表现形式的特征。因为,人的意识对自身的实际需求的理解本身就是理性的认识过程,任何错误的消费行为都会在消费过程中或迟或早地被发现和纠正。正如骄奢淫逸的放荡生活、酗酒和吸毒行为会伤害人体健康一样,在错误或不合理的意识误导下的人的欲望会妨碍人类的正常地生存和发展。这种人在消费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关系总是会被人们认识的,而这种被理性认识的人的欲望才是一种符合人性的最为本质的欲望。因此,我们不能把一切人类的欲望都看着是人类的实际需求,正如我们不能把人的幻觉作为事物的客观反映一样。事实上,尽管人的欲望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在某时、某地,对于某人来说,他的欲望可以是偏离合理需求的,但对于在较长时间区间内的一群人,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他们的欲望必然是围绕着合理需求上下波动,并且从总的发展趋势上是不断地趋向于与人类的合理需求统一的。具体地说,假定人们的欲望偏离合理需求的行为定义为一种偶发事件,那么,对于某人、某时来说它发生误差的概率是很大的。但是,对于普遍情况来说,一方面误差值的平均和将趋向于零,另一方面,偏离合理值的误差发生的概率会趋于一个稳定值,而统计的范围越大,概率的稳定性越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