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稻苗疫病 |
释义 | 中文学名:草莓疫霉稻疫霉变种 拉丁学名: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var.oryzo-bladis Wang et Lu. 界:真菌界 门:鞭毛菌亚门 分布区域:长江流域发生多 危害作物:水稻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症状主要在早、中稻秧苗和早稻大田前期发生,为害秧苗叶片。叶上初生黄白色小圆斑,后扩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病害扩展后病斑融合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稀疏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渐褐变、中央灰褐色,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常造成稻苗中、下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整叶或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孢囊梗2~5根自寄主气孔伸出,束生或单生,偶具1~2回分枝,大小6.5~40.5×2.9~5.7(μm)。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大小36~98.3×22.1~66.5(μm),孢子囊成熟后不脱落,游动孢子从孢子囊顶端孔口散出。游动孢子肾形,休止孢子圆形,以芽管萌发产生次生小型泡囊。藏卵器近圆形黄褐色,直径31.2~72μm,雄器围生,扁圆形,淡黄色,大小12.2~25.9×15~30(μm),卵孢子圆形,黄色,大小21.7~57(μm)。 传播途径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有水存在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为害。饱和湿度条件下病斑上才能产生孢囊梗,孢子囊产生需有水滴或水膜存在。游动孢子休止后由休止孢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寄主。受侵染秧苗在饱和湿度下形成典型病斑,相对湿度60%~90%只产生淡褐色小斑。 发病条件发病适宜温度16~21℃,气温超过25℃病害受抑。阴雨连绵有利于发病,三叶期前后秧苗最易感病。秧田水淹或深灌有利发病,串灌病害易于流行。播种过密,秧苗弱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地势高的田块作秧田,且秧田要年年轮换。 (2)加强肥水管理,要浅水勤灌,防止串灌,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秧苗3叶期喷洒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240倍式波尔多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