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稻秆蝇 |
释义 | 简介稻秆蝇又称稻秆潜蝇。国内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区),广东的山区和丘陵区稻区普遍发生。为害水稻,也寄生在游草、稗草与看麦娘上。以幼虫钻入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心叶抽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被害幼穗变为畸形或成白穗。 形态特征稻秆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成虫(图2)体长2.2~3毫米,翅展5~6毫米,鲜黄色。头顶有1钻石形黑斑,胸部背面有3条黑褐色纵纹,中间的一条较大。腹背各节连接处都有一条黑色横带。卵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白色,表面有纵行细凹纹。幼虫蛆型,老熟时体长约6毫米,略呈纺锤形,11节,乳白色或黄白色,口钩浅黑色,尾端分2叉。围蛹体长约6毫米,淡黄褐色,尾端分叉与幼虫相似。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稻秆蝇在湖南一年约发生3代,以成虫或幼虫在杂草上越冬。每年3月底~4月上旬成虫飞向早、中稻的秧田及已返青的早稻本田产卵,卵产在叶鞘和叶背。4月上、中旬孵化为幼虫,钻入心叶为害。5月中旬老熟幼虫爬到叶鞘近叶舌处化蛹。6月中旬是第1代成虫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虫为害孕穗和抽穗的早、中稻。此虫在广东年中代数尚不很清楚,已知每年2月下旬开始在早稻秧田上有发生, 4~5月间第2代在早熟种圆秆期发生为害较重。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动。羽化后1~3天交尾,雌雄均可反复交尾3~4次。一般羽化后2~5天产卵,但第2代成虫产卵前期有的可长达22天。成虫有趋嫩绿稻田产卵的特性。幼虫多在凌晨的4~6时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入心叶。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此虫性喜阴凉高湿,气温高会导致幼虫滞育,历期延长,危害反而减轻。故此虫在丘陵山区发生较多,早插田比迟插田重,特别是生长嫩绿的田块更易引诱成虫产卵。 综合防治措施1、冬春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排水晒田可减轻为害。 3、药剂防治:(1)成虫盛期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或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喷雾,连续喷2次,隔5天喷第2次。 (2)插秧后每亩撒施3%呋喃丹3公斤或3%甲基异柳磷4公斤,可将幼虫杀死。 水稻稻秆潜蝇及其防治技术别名稻秆蝇、稻钻心蝇、双尾虫等。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区),在广东的山区和丘陵区稻区普遍发生。近年该虫为害呈上升的趋势。 1、寄主 水稻、小麦、看麦娘、早熟禾、稗草等。 2、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入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幼穗。苗期受害长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为纵裂长条状,致叶片破碎,抽出的新叶扭曲或枯萎。受害株分桑增多,植株矮化,抽穗延迟,穗小,秕谷增加。幼穗形成期受害出现扭曲的短小白穗,穗形残缺不全或出现花白穗。近年该虫为害呈上升的趋势。 3、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3毫米,翅展5~6毫米,体鲜黄色。头部、胸部等宽,头部背面有1钻石形黑色大班;复眼大,暗褐色;触角3节,基节黄褐色,第二节暗褐色,第3节黑色膨大呈圆板形,触角芒黄褐色,与触角近等长。胸部背面具3条黑色大纵斑,腹部纺锤形,各节背面前缘具黑褐色横带,第1节背面两侧各生1黑色小点。体腹面浅黄色。翅透明,翅脉褐色。足黄褐色,财节末端暗黑色。卵长0.7~l毫米,白色,长椭圆形。末龄幼虫体长约6毫米,近纺锤形,浅黄白色,表皮强韧具光泽。尾端分两叉。蛹长6毫米,浅黄褐色至黄褐色,上具黑斑,尾端也分两叉。 4、生活习性 卵散产,一般一叶一卵。冬暖夏凉的气候适其发生,日均温35℃以上,幼虫发育受阻。多露、阳光不足、环境潮湿、田水温度低为害重。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受害更重。 5、防治方法 (1)改善耕作制度。单季稻、双季稻混栽山区尽量不种单季稻,可抑制发生量。 (2)加强田间管理。冬春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排水晒田可减轻为害。 (3)加强虫情预测预报,进行药剂防治。 采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秧田的策略。一代为害重且发生整齐,盛期也明显,对防治有利。成虫盛发期、卵盛孵期是防治适期,当秧田每平方米有虫3.5~4.5头或本田每100丛有虫1~2头或产卵盛期末,秧田平均每株秧苗有卵0.1粒,本田平均每丛有卵2粒时开始防治成虫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每亩50毫升,兑水50公斤。防治幼虫用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用药100毫升,兑水50公斤。对带卵块的秧田,可用50%杀螟松乳油300倍液或36%克螨蝇乳油1000倍液浸秧根。浸秧时间需根据当时温度、秧苗品种及素质先试验后再确定,以防产生药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