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灼热烧心 |
释义 | 概述灼热烧心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烧心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烧灼不适的感觉,常在胃肠病中出现。烧心感又称胃灼热感,是指心窝部或剑突后感到的一种烧灼样刺激。烧心感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与上腹疼痛一并出现,常发生在餐后1-2小时,有时进食一些东西后症状即缓解或消失,有的夜间易发生。其症状不一,有的脘中如同吃大辣椒样辛辣感,有的脘中犹如火烫样烧灼感,亦有的病人感觉如同喝开水样烫热感,还有的病人如同吃大蒜样辣心感觉。总的来说,犹如灼热烧心样感觉。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常给病人形体和心灵带来痛苦。 病因病机1;脾胃湿热 胃为水谷之海,主纳谷,凡水谷无不先入胃,若受寒受热,蕴于中焦,或其人饮酒过度则化热生湿,湿热既久,伤及脾胃,则中宫如同火灼样烧灼感。 2;阴虚内热 凡人脾胃病郁久,或内伤七情,郁而化火,火郁伤阴,阴虚内热,五内煎熬,阴液不足,则心中如同火灼样感。 3;热物所伤 过食热物,饮酒过度,或食物过快,伤及食管及胃,亦可导致物理性损伤,而致进食时即有火灼样、刺破样感觉。 辩证施治分型论治1;脾胃湿热 主证;脘中火灼样烧心感,胃脘痞闷不舒,口干起粘,或吞酸嗳腐,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 方剂:越鞠左金丸化裁 加减:泛酸较甚者加乌贼骨,大贝,瓦楞子;湿热苔腻甚者加藿香,佩兰;挟有肝气不舒者加柴胡,枳壳;若伴有恶心呕吐者可合温胆汤;若因伤酒所致者加葛根,砂仁。 2;阴虚内热 主证:脘中如同火灼样烧灼感,口干唇红,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知饥不食,或嘈杂似饥,舌质红,苔干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酸甘敛阴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加减:伴有气郁者加柴胡,枳壳,香附,佛手绿梅花;不思食者加鸡内金,炒二芽,焦楂;中焦脾胃不健者加党参,白术,茯苓;久病血瘀者加莪术、丹参、赤芍以化瘀活血。 3;热物所伤 主证:有明显的饮食灼伤史,自觉吃过某种热物后即觉食管及胃脘有烧灼样烫热感,因而惧怕饮食,特别是热的食品,服后加重,苔或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清咽利膈 方剂:银花甘草加味 加减:有明显出血者加三七,蒲黄;瘀血内停可加当归,桃仁,三七;若兼有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竹茹。 中成药1;乌贝散 乌贼骨、大贝等各等分,研末,每服6g。 主治 由胃酸过多引起之胃脘嘈杂,火灼烧心症。 2;复方猴头颗粒 主治 胃炎胃溃疡由于胃酸多,引起胃脘嘈杂似饥,胃中火灼样感,或胃脘疼痛者。 3;三七连蜜糊 三七,川连各30g,大贝50g,蜜100ml。 主治 食管炎脘中火热灼痛感。 4;白药糊 云南白药2g,蒲公英6g,纯藕粉50g,白糖少许。四味用温开水调成糊状,躺在床上分俯、仰、左、右侧身4次服用。慢慢咽下,每天早晚各1次,2周为一疗程。 主治 外伤性食管炎。症见胸骨后灼痛,咽下疼痛等症。 单验方1;山栀10g,煎水代茶服。 主治 胃中火热灼痛,心中懊恼等症。 2;木蝴蝶10g,金银花15g,甘草5g,煎水代茶,呷下。 主治 食管炎心胸间火热灼痛,或由于鱼刺等外伤引起之食管部位火热灼痛。 3;蒲公英30g,煎水代茶。 治食管及胃脘部位火灼样感。 食疗方1;赤小豆薏米饮 赤小豆30g,薏米30g,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ml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ml汁液,将2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主治 胃中灼热烧心感轻度者。 2;金针冬瓜汤 干金针菜20g,切段,开水侵泡20分钟后与50g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主治 轻度胃中灼热烧心感。 3;素烧苦瓜 新鲜苦瓜200g,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芡(含有盐、味精)浇汁。 主治 胃热胃中火灼感,心中烦热者。 饮食宜忌及调护1;保持直立状态,如必须躺下,请将头部垫高。 2;服用制酸剂。 3;注意辛辣食物,少饮用咖啡。勿吃油腻食品,如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及乳品,以免刺激胃酸。 4;睡前2小时避免饮食。不要喝牛奶,以免刺激胃酸分泌或反流。少吃柠檬等酸性水果。 总之,胃中火热灼烧感多见于胃中火热及胃酸过多之症,故凡饮食中偏酸、偏甜、辛辣刺激性食品,均宜禁忌,由于本症多与食管反流有关,故睡觉姿势以头枕高为佳,且刚吃过饭不宜躺下,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站立姿势为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