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追寻野人的足迹 |
释义 | 简介书名:《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 作者:汪永晨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01 第1版 2010-08-01 第1次印刷 开 本:16开 页 数:350页 类 别: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内容提要这是一部中国民间环保“史记”,讲述了作者的一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所经历的环保故事。 全书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环保的领军人物;第二部分是中国西部江河的守护者;第三部分是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的人;第四部分是他们关爱的是自然;第五部分为“我”的记者同行。 作者简介汪永晨,女,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跑遍中国各省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几个国家。 制作的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长江源的家书》、《百岁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获亚洲太平洋广播节目大奖; 1999年获中国环境奖“地球奖”,随后将所获两万元人民币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 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1996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在中国开创了民间观鸟、观树、领养树等活动。并开始组织志愿者到沙漠、黄河边、长城脚下种树,在长江边保护濒危动物白鳍豚、开辟了绿家园绿色耕种营地、绿色讲座“周三课堂”和环境记者沙龙。目前参加绿家园志愿者活动的有近5万人次。 1996年开始发烧摄影,并用镜头记录下了大自然的壮美及现状。特别是1998年9月徒步走进长江源头,近距离地接触了母亲河的发源地-姜古迪如冰川、江源的网状水系和生活在江源的人家;1999年随国际科学考察船在北极,拍摄到北极的白昼和蹲在冰蘑菇上的北极海象、游出北冰洋的北极熊;2002年8月,在南非参加世界可待续发展首脑大会期间,拍摄到了南非最具代表性的五种野生动物“犀、狮、象、水、豹”;2002年10月,在西藏阿里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更是把上万只藏野驴和上千只藏羚羊奔跑时的气势,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目录志愿的快乐 快乐来自走进大自然 快乐来自于志同道合者的组合 快乐来自于自我价值的体现 环保领军人物 为“表亲”奔走——梁从诫 遥想当年,舟上有人难眠 拉钩拉出来的民间环保组织 对“豪”字的解释 不当绿色“救世主” 我眼中的廖晓义 发生在我俩之间的事 年度人物实录 让女儿休学的妈妈 她要举起绿色的大旗 能说、能文、能行——唐锡阳 做事,做人,都较真 七十五岁这样走过 大学生绿色营 错!错!错 一段始于大自然的爱情 官司缠身——王灿发 200万诉讼费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官司从争夺媒体开始 法律为谁做主 追求把建议变成行动——吕植 “你的大熊猫在我那儿” 还野生动物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科学家要有勇气和骨气面对自己的良心 用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梁晓燕 NGO如何始终保持自身目标的清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乡村图书馆的首席推销员 哀莫大于善心无法表达,哀莫大于能力无法施展 她一定是我一生都认的朋友 江河的守护者 长江源——杨欣 藏羚羊迎着列车 藏羚羊的经历 一条江和一个人独走苍茫 江源的民间保护站 杨欣的自述 富有的民间环保人——于晓刚 黄车已过 博士论文和戈德曼环保大奖 NGO应该参与到决策中去 我叫她运大姐——运建立 岁末年初汉江行 60岁的生日礼物 1+1>2 第一次经历没有黑夜的“一天” 牵挂南水北调 “绿色汉江号”启航 为五斗米折腰 他在乎尊严——马军 相同与不同 江河的尊严 法律的尊严 中国水污染地图的尊严 公众的尊严 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的人 为猴子请命——奚志农 它是只疯了的金丝猴 面对三堆藏羚羊的尸体 为了野生动物的家 蝗虫亘古不变的“秘密”——走近解密蝗虫的陈永林 蚂蚱与蝗虫 没有护照的国际“游客 蝗虫亘古不变的“秘密” 蝗虫与气候变化 漫漫“驼生”——袁国映 野骆驼的母爱 野骆驼和家驼的区别 荒漠戈壁上的流浪汉 野骆驼的家园 救救野骆驼 黑颈鹤的守护神——孙德辉 “候鸟”的我歌我泣——周海翔 为黑脸琵鹭设的帐号 V字不仅仅代表着胜利 镜头下的阳光与罪恶 他们关爱的是自然 从未得过奖的环保官员——牟广丰 给民间环保组织以合法身分 向影视明星们鞠躬 请留下最后的生态江河 环保最能体现“三个代表” 与诗为伴的环保官员 相信大自然永远是正确的——沈孝辉 女儿眼睛里的爸爸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人祸”二十年祭 人参、神山与江河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寻找长白山神秘花园 “感谢”沙尘暴——刘书润 生态学与人情味 游牧文明过时了吗? 地球是五颜六色的 我的记者同行 思考总理正在思考的问题——苏京平 无颜面对完达山 来自360度全景的震撼 170盘录音带 不是我比别人更聪明,只因为我比别人离炮火更近 我,不能沉默——熊志宏 她笔下的中国环保历程 一个生命决定了她的人生 促成开创杜邦环境新闻奖 同事眼里的熊志宏 张可佳和她的绿岛 我俩儿 媒体里的NGO 绿岛译丛 追求独家新闻 新闻维护公众利益才有生命力——刘鉴强 三峡的疑问 虎跳峡的牵挂 没有河流的故乡——我与绿家园 媒体与环境保护 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 从关注江河到推动公众参与影响公共决策 后记——记录“野人”的足迹 导语他们都来自民间,都出于自愿自发。他们有的与国际环保界的知名人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在中国率先打起了保护被污染,与被伤害的群体的大旗;有的从教育入手,以学者的思维,志愿者的胸怀把自己“流放”在大山中,感悟自然,感悟民情,让环境教育植根于民间;有的从保护大熊猫开始,到用藏传文化以神山圣湖的名义宣扬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在青藏铁路上为迁栖中的藏羚羊拦车,为退缩的冰川打桩标记,让后人知道冰川曾经在哪里;……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这些中国民间环保大使们的公益故事。 前言对“野人”的评价 我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个社会公益性非常强的事业,它不属于国务院的一个部门,像交通行业、铁道行业、建筑行业,它不是一个行业。它关系到所有人。因为所有人都要喘气,都要喝水,都要睡觉,都要吃饭。喘气能不能喘清洁的空气,喝水能不能喝洁净的水,吃饭能不能吃到洁净的食品,睡觉能不能不被噪声骚扰?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是社会公益性最强的事业,光凭一个国家环保部,用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解决不了中国的环境问题的。 我和永晨说:我们不能老凭一种朴素的感情,一种义愤,一种感情,做一个愤青。我们要站得住,从国家法律的角度,从环保科技,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参与程度要纵深提高。 牟广丰 (国家环保部环评司巡视员) 后记记录“野人”的足迹 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把它抄录下来,因为这段话比我自己的语言更能说出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公益行动者在我们身边慢慢地多起来了。每一个这样的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小的磁场,无声地吸引着那些心性相近、情怀相依、理念相似的“同道”们。他们是一道道精神的清流,缓缓然而韧性地渗进在犬儒和物欲的生存状态中日益板结的心田。这些公益行动者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但有那么几条,仿佛与生俱来,融汇在他们的血液之中。“相较其他人,他们确实更为留意自己的直觉,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并有极为进取的行动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负,哪怕,这个抱负不被天下人认同。”——一个考察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民间公益行动者的研究者告诉我,在他或深或浅地接触过的这类人士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点。 我认识的,并写出来的这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绝对是一个个留意自己的直觉,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并有极为进取的行动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负,哪怕这个抱负不被天下人认同的人。我确信。 让我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的另一内心冲动是,他们所经历的事加起来,我认为就是中国民间环保“史记”。说得不知天高地厚一点,我这辈子想写两部“史记”,一部是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中国西部的江河“史记”;一部,就是中国环保的领军人物。当然,我或许截取的只是片断,不能和司马迂的史记相提并论。但我认为,这些片断的代表性应该让今天的人知道,也应该留给后人。 梁从诫先生是创办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领军人物。从1994年到我写完这部书稿,自然之友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的地位没有改变。 廖晓义和她的地球村,与国际环保界的知名人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使她具有了引领中国民间和国际民间环保沟通与合作的可能。她提出的用中国传统文化关爱自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手段,对世界的影响在未来我想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 唐锡阳和绿色大学生营的故事是一个古稀之年人的年轻,他和马霞的故事则是他生命中的浪漫。二者的结合,让他的人生像火焰,燃烧着自己,照耀在一条条坎坷的小路上。在他用笔书写着小路的延伸时,还在招呼后来者跟上。 王灿发,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环保英雄。是他在中国率先打起了保护被污染,与被伤害的群体的大旗。 梁晓燕从教育入手,以学者的思维,志愿者的胸怀把自己“流放”在大山中,感悟自然,感悟民情,让环境教育植根于民间。 吕植从保护大熊猫开始,到用藏传文化以神山圣湖的名义宣扬人与自然的关系。她交的朋友中有她的学生,也有穿着袈裟的僧人。 于晓刚,冒着被有关部门盯着“黄车已过”的境遇,发誓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势不可挡时,除了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以外,还要建立社会影响评价。 沈孝辉带着我们在长白山找他的神秘花园,讲着什么是风倒木时,我知道,带着朋友们实现长白山大穿越和寻觅难得一见的长白山野生动物,揭露天池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水怪都是他未来的梦。我愿为他梦想成真加油。 牟广丰被朋友们称为官员里的另类,8小时以内是环保官员,8小时以外是环保志愿者,敢说此话的官员,别说在中国,在世界又能有多少?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的环评,归老牟他们办公室管,他有多忙,有多难,我们一般人不知能不能想象得出来。 杨欣蹲在青藏铁路上为迁栖中的藏羚羊拦车,为退缩的冰川打桩标记,让后人知道冰川曾经在哪里。奚志农的故事中,那只为昆明世博会做出牺牲的小滇金丝猴,死得如此凄惋。平遥摄影展中他们野性中国展区的那片草地和他火暴的摄影培训课。运大姐站在中国第一艘民间监测水质的船上那份神情若定。刘书润,背着小挎包的样子,在草原上,还被人当成坏人吗?他那对沙尘暴特有的“感谢”,沙尘暴领情吗?马军网上《中国水污染地图》中的黑名单“黑”了多少人;袁国映看着小野骆驼怎么从妈妈的怀里生出;周海翔为流泪的天鹅流泪;给蝗虫立“立户”的陈永林。那一个个故事打动我的,是他们伸向世界的手带着温度;是他们看待人生的眼睛会淌泪的;是他们的心,对贫穷、灾难、不公平,对他人的痛苦和制度的不人道,有着天然的敏感;还着对自然的大爱。在当今普遍性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他人无异的琐碎人生中,他们,可以听到潜藏在自己内心的无声呼唤;而一旦听到,“跃然而起”成了一种生命的选择。和我一起听着这些故事,记下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这些故事的我的同行们:苏京平,他的“人生热线”里,有我们一起隔着大山,隔着大海的对话和倾诉。我和张可佳的交情里,留下了我们一起为江河的不能自然流淌,为让记者们的脑子里多塞点生态常识,多了解自然已遭毁坏如何挽救,这个月的环境记者沙龙我们打什么人,讲什么着的急。熊志宏,昨天拉着杜邦公司创办了环境新闻奖,今天又在为这个百年老店在中囤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成为又一个警示世人的范例出着主意。刘鉴强为虎跳峡叫得急,惊动了国家领导,这份惊动能波及到,或者说能影响到决策者们修改他们手中的开发计划和发展势头吗?在中国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感受着_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我们这代人身边的事儿,在这些事儿中,交织着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即使不夸海口,我写的这本书就是一部中国民间环保史。但我在写的过程中,的确是时时刻刻在告诉自己,应该本着修史的态度记下发生在7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民间环保中的这些普通人做出的与他们的命运连在了一起的不普通的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