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锥画狩猎纹夹纻胎漆奁 |
释义 | 通高17.2厘米,口径28厘米。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妆奁。顶微拱,直壁,平底。器身分为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外髹黑漆,内髹红漆。整器采用锥画工艺,在漫卷的流云中刻有奔跑的小兔、匍匐前行的小鼠、自在的游鱼、飞翔的凤鸟、长翅的怪兽等图案。主要部位则为神人骑兽遨游和一幅极其生动有趣的狩猎图。狩猎图中,手执长矛的猎人,正在奋力追赶两头惊慌失措的奔鹿:一头仓皇回顾,一头腾空跳跃,急急逃窜,形象逼真而传神,使画面充满紧张的气氛,具有强烈的动感。线条婉转、柔和,层次分明,繁而不乱,显示出汉代漆器锥画工艺的高超技巧。也有学者认为锥画纹饰的主题并不是要表现“狩猎”,而是要表现神人羽化升仙。出土时,这个双层奁盖上放置豹纹锦包袱,但已残。奁内下层放置丝带三根,丝织品残片一束,假发一束,带孔骨器一件,小棒五根。由此可知,这是一件用于盛放化妆用具的奁盒。简二七一“布曾(缯)检一,锥画,广尺二寸”疑即指此奁。 漆奁是盛装物品的器具,有用于放置梳妆用品的妆奁,也有用于放置食品的食奁,还有用于放置书简的漆奁。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漆奁胎体制作工艺的突出特点是多使用夹纻胎,且在漆器上多见戳记。这些戳记是在制造时打印上去的,然后再髹漆装饰。戳记文字有许多是产地标识,如“成市草”(造)。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奁3件,内食奁1件,妆奁2件。其中双层九子妆奁盖和器壁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器表髹黑漆,漆上贴金箔,金箔上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上层隔板上放素罗绮手套、朱红罗绮手套、“信期绣”绢手套各一副,丝绵絮巾、组带、“长寿绣”绢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凿出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计椭圆形2件、圆形4件、马蹄形1件、长方形2件。小奁皆为夹纻胎,均内髹红漆,外髹黑漆,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或针刻云气纹、云龙纹、点纹、几何纹等。小奁内放置各类化妆品,有白色颜料、丝绵、假发、胭脂、丝绵扑、木梳篦、针衣等。九子奁在圆形漆盒的空间里作了巧妙的排列,既节省位置,又美观协调,表明漆奁盛装物品的功能更为完备,越发贴近世俗的日常生活。 针刻是在彩绘图案之上出现的新装饰手法。这种方法就是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表面刻划出一些极细的花纹,称为“锥画”,属于一种线刻装饰。有时还在刻线中嵌入金丝或银丝,从而形成一种类似青铜器上错金银装饰的效果。这种针刻纹,见于卮、奁等小型器,线条挺拔流畅。有的在针刻花纹中夹杂油彩,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和单层五子奁中的一部分小奁,就使用这种刻绘方法,更加显出精巧纤丽。 锥画漆器是汉代漆工艺的一大发明,不过,它又是在战国、秦代漆器针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不同之点,就是针刻文字的笔划细而直,并且是深刻,把漆膜几乎完全划破,而锥画,则仅仅划破漆膜的表层,而且线条比针刻文字婉转、柔和,能画出各种精美绝伦的漆画。《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后宫的昭阳殿,有一漆屏风,“文如蜘蛛丝缕”,这大概就是一件高级的锥画漆屏风。锥画的主要特点是笔划纤细,它能在很小的画面内,刻画出极丰富的内容,因此,它最适合在小件日用漆器上作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