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壮族天琴艺术
释义

遗产信息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

遗产名称:壮族天琴艺术

所属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30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

申报日期:2006年

遗产级别:自治区/省

简介

由于天琴形制独特、音域宽广、音色圆润、节奏明快,有如天籁之音般的艺术魅力、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功能,深受壮族群众喜爱,被誉为继铜鼓之后壮族的标志性乐器之一。

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上,天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炮而红,很快走出广西,跨入中央电视台,走进全国千家万户,而后又走出国门,成为壮民族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2007年1月,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月,龙州县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作家协会授予“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5月,以天琴为纽带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天琴文化艺术节在龙州县举行。天琴这一沉睡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焕发勃勃生机,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传说

一、关于天琴的源出,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广西南壮地区有一对相恋的青年。一天,他们到深山砍柴,来到一个岩洞旁边,听到泉水从洞顶滴下深潭的声音十分美妙,便起心用葫芦、芦杆和藤丝做成了一把琴,弹出泉水下滴的“鼎咚”之声,格外动听。玉皇闻听此声,将他们召到天上弹奏,并勅封此琴为“天琴”。每逢年节,他们就下凡与乡亲们共同欢庆,弹唱舞蹈,这种形式称之为“天”——就是用天琴伴奏的各种文娱活动的总称,天琴是活动中唯一的乐器。壮族天琴艺术由此而生。

二、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十万大山南麓的壮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两人经常结伴上山砍柴。有一天,两人在一个岩洞口听到洞中传来悦耳的 “叮咚”之声,循声而入看见一个水潭,上面岩壁中渗出许多小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俩听着这美妙动人的乐音,顿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他俩想把这神奇的声音带回山寨去,让乡亲们一起来分享。农亚想了想说道:“我们何不做一个也能发出这种声音的东西呢?”于是二人在山中找来一个葫芦壳、一根木杆,将木杆插进葫芦里,绷上野藤的细丝条,果然弹出 了“鼎叮”之声,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们听了无不拍手称赞,一位长者还以发音把它叫作“鼎叮”。乡亲们照样学做起来,鼎叮很快盛行全寨。琴声传到天上,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将农端、农亚召去,后来他俩在天上成了歌仙,终日给玉皇大帝弹琴唱歌,难得下凡。为消除乡亲们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门开启之时,他俩便赶回凡间与乡亲们聚会歌舞。平时偏人有事相求,也焚香请他们下来歌舞一番。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固定形式,定名为“跳天”。直到今天,每逢壮族传统节日,偏人都要举行群众性的“跳天”文娱活动。鼎叮则是这种活动中使用的唯一乐器,故此称之为天琴。壮族天琴艺术由此而生。

历史

天琴到底产生在什么时候,史藉没有记载。清光绪九年修撰的《宁明州志》记载:“女巫……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口唱其鄙俚之词。”文中之“鼎”就是天琴。长期以来,这种活动曾是“天婆”(巫婆)祭祀时的一种宗教活动,在于求神保佑平安,消灾除害,预兆丰年。据介绍,壮族民间传说《妈勒访天边》中的妈勒就是弹着天琴去天边寻找太阳,为壮乡带来光明和欢乐的。由此可见壮族天琴艺术历史悠久,自无疑义。

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最有特色的—种古老弹拨弦鸣乐器。偏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从外表上看,它用葫芦做琴鼓,梧桐做板面,尼龙做弦线,琴头是雕刻的龙和凤。演奏时用弹片拨弦,发出优美动听的琴音。天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挖掘

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壮族天琴,在濒临灭绝的时候,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专家进行了挖掘,组建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使天琴焕发了生机,成为中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对壮族民间乐器进行了多次挖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最成功的还要数天琴的挖掘。”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音协主席傅馨说,经过挖掘的壮族古老乐器,把壮族文化完美地传递出去了。

傅馨认为,天琴的挖掘可以说是壮族人民挖掘民间文化的一个奇迹,在2003年前,天琴只有搞音乐的人知道,如今能成众人知晓的文化品牌,关键是它把广西的乐器和民歌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把天琴与美女村联系起来。

如今,当地政府将天琴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当外来游客畅游龙州县左江风景区时,已经可以欣赏到黑衣壮美女们手抚天琴,弹唱动听的壮族名曲。

形制

壮族的传统天琴长约120厘米。琴杆木制,雕龙纹。琴头雕成凤形、帅印、太阳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制弦轴。琴筒用葫芦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状,厚10厘米,前11胶麻竹壳或薄桐木板,面径11厘米,后端镂刻花纹为音窗。竹制琴码,张丝弦。琴体各部可拆装组合,便于携带。现代天琴,琴杆长90厘米、呈半圆柱状,杆身无饰。琴头平顶,琴筒天麻竹或铁制,圆形,直径10厘米,蒙蛇蟒皮,张丝弦或尼龙弦。定弦c1、g或d1、g。里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演奏形式

壮族天琴艺术的演奏形式分为“弹天”、“唱天”和“跳天”三种。

“弹天”指的是天琴的独奏形式。“弹天”即天琴独奏。演奏天琴时,可以采取坐奏或立奏两种 姿势,还可以边弹边跳。技法上可弹单音或双音,演奏打音、顿音、滑音很有特色,表现力极为丰富,时而强劲有力,时而欢快活泼,时而简洁明快,时而轻盈跳跃。独奏中有大跳的换把动作,常运用上下滑音,节奏鲜明,曲调轻松活泼,委婉动听。往往“天”的活动都从弹天开始,它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曲牌。代表性的独奏曲有撇仙曲浓铃亘天曲浓懈闷曲浓依欠乐曲浓爆曲》等。大都轻快跳跃,节奏鲜明,给人以轻松愉悦感。

“唱天”一天琴的合奏形式,也是主要的演奏形式。“唱天”就是用天琴伴奏,演唱各种山歌或 叙事歌的活动,伴奏时换把较少。分为“独天”和“对天”两种,其中,一人自弹自唱,或一人伴奏,一人独唱称为“独天”,两个以上弹琴对唱称为“对天”。“独天”既有叙事性,亦有抒情性,以祭祀方面的内容为主;“对天”带有斗智、竞赛性质,用以相互问候,乃至倾吐爱情等等。这当中,唱与弹的结合很奇特,虽然节奏、节拍、速度都不相同,但结合得很融洽,演奏者还可在脚踩处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唱、弦、铃三者兼顾,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代表性的唱天曲有《昌天谣浓妍场曲》和《昌牛浓牺季解年景》等,其中,尤以《昌天谣》最负盛名。2003年11月8日,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来自龙州的壮族天琴女子演唱组合表演独具特色的壮族民歌伸昌天谣浓13位青春靓丽的少女身着黑壮长袍,手持天琴、脚系铜铃,玉指轻弹、深情演唱,琴铃合鸣、歌声婉转,有如天籁之音。这种古老的原生态器乐与声乐融合在一起的艺术美感,不仅让在场的中外各族观众耳目一新,还引起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跳天”一天琴的歌舞伴奏形式。“跳天”即天琴舞,是表演者边弹琴、边唱歌、边跳舞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多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一般在节日、庆丰收、婚娶喜庆等场合进行,人数众多,场面浩大,气氛活跃。

特点

壮族天琴艺术大都以多声部形式出现,其结合方式有支声、对比、模仿和各种音型化烘托,变化丰富。乐曲中常有中立音,因而造成奇特的中调式色彩。龙州壮族民歌分 霞秀调式和金龙调式两种。霞秀调式又分有长声和短声,长声抑扬顿挫,以真假声进行演唱;短声音调和谐,尾声可以拉长或波浪式的音律,唱来悦耳动听。金龙调式有三句诗韵和长诗两种。三句诗韵多为白昼演唱,长诗句多为夜间对歌演唱。金龙山歌吟唱时多是两人或多人合声齐唱,唱调婉转响亮动听,并通过反复收声,达到别具一格的效果。而于天琴曲,广西艺术学院的杨秀昭教授等在二十年前就收录有民间艺人梁臣中、赖增华演奏的天琴独奏曲《逗天(之一)》、《弹天》、《解闷曲》等,弥足珍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