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壮族八音
释义

简介

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所谓“八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壮族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受“广州八音”影响,后又吸收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发展而成。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流行于邕宁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以“邕宁壮族八音”为品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缩影。2006年,邕宁壮族八音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历史

邕宁壮族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民初,蒲庙那路一带,在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大家都请“八音班”吹奏,因此,壮族八音就十分盛行,1915年左右,在蒲庙那路,以黄大纪等人为主的壮族七人八音班就很驰名 (现还遗有该班直径近一米的大钹和一面16斤的大铜锣)。此后,随着广东粤剧班频繁进入广西,邕宁壮族八音在富有壮民族和民俗特色的吹打乐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东音乐精华,逐渐发展为极具壮民族特色的 “邕宁壮族八音”,并在广大地区盛行不衰,在民间深深扎根。

基础

壮族八音在邕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蒲庙、那楼、新江、中和等乡(镇)最为普及,每个行政村都有数支八音队,长年开展演奏活动。如今邕宁区能演奏八音的乐手300多人,这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南宁市的知名度,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城区政府实施了壮族八音的保护措施:一是举办2005年邕宁区壮族八音比赛;二是邕宁区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三是增加经费投入,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壮族八音保护工作;四是成立青少年壮族八音示范班,培养壮族八音演奏人才。在邕宁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邕宁壮族八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壮族八音这朵奇葩将在民族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艺术特点

邕宁壮族八音中的鼓、锣、钗、唢呐等乐器均以男性表演为主,男性表演时双臂力量厚重,丹田之气充足,乐声粗犷嘹亮,浑雄深厚,震慑魂魄,令人叹服。这一观念已经深深镌刻在壮族人民的心里,多年难以动摇。女性参与八音表演的历史从几年前才开始,邕宁区那路村壮族女子八音表演队在2010年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用乐声婉转、风格独特的演奏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

目前,壮族八音队有以村为单位的,有以乡镇为单位的,也有以城区为单位的。

文化品牌

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了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农民八音队组建后,选出团队领导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定期集中培训,集中排练,使整体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农民八音队大胆改革,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使壮族八音更具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及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师公岳鼓、壮人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啰”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多年来,邕宁农民八音队应邀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邕宁八音,已成为邕宁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邕宁农民八音队,已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前景

一支由青少年儿童的八音表演队也将出现在2011年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上。届时,开幕式上分别由男女老少组成的几支八音队一一吹起那优美、嘹亮、高亢的八音,听众会得到别样的享受。为了组建这一支青少年儿童八音表演队,邕宁城区的文化部门颇费心思。因为儿童的声带处于发育期,而练习八音需要用到丹田之气,力气运用不当会导致声带受损,为此,邕宁区文化馆特意请了专业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专业培训,一对一练习。为了达到完美而又不影响孩子们的声带,老师们在辅导的同时,也注意孩子们声音有无异常的变化,一旦发现不对,立刻纠正过来。筹备时间历经半年,这些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习,除了中秋节放假一天外,其余的每天都进行八音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据蒙志刚透露,这群孩子目前练习状态良好,他对此很有信心,希望在今年的开幕式上,这支由儿童组成的八音表演队会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