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庄捷轩 |
释义 | 庄捷轩,号光岩,山腰镇埭港村后楼人。生卒年不祥,约生活于清乾隆中期(1760年)至道光初年(1824年)之间。他早年家境贫寒,自小靠捕鱼为生。发迹后,围海建盐田,是山腰盐业的首创者,成为当时的一方首富。 据说,庄捷轩在中年时期,一次为别人代售从外地运来的整船甘薯签(条),在出售当中发现甘薯签中有个带着金戒指的断指头。原来,这是海盗劫来的赃物,海盗在打劫时脱不下货主指上的戒指,连指头都砍下来了。数日后结账,庄捷轩欲把带着金戒指的断指和银两一齐还给海盗。海盗误认为已被识破,顾不上收钱就仓惶逃走。从此,庄捷轩以这笔款作为本钱经商,颇有积蓄。尔后,他用积蓄的钱围垦浅海滩,历尽艰辛,终于清乾隆六十年建成山腰盐场,并推行先进的晒盐技术,收益颇丰。《惠安县志》、《惠安县盐业志》载:“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腰被海水冲坍田地1875亩,改筑盐埕1595亩,山腰产盐伊始。”庄捷轩为山腰盐场的首创者。 据传说,有一次庄捷轩在港湾边大便,突然发现有两股小水注从滩涂上喷出,觉得奇怪,把手插入喷出水注的海涂中,想不到,竟挖出了一个大蛏,这是在山腰近海首次发现海蛏。从此,他又首创浅海海蛏养殖。山腰人曾风趣地说,“后楼祖公放了一泡屎,子孙代代吃不完!” 家资巨富后,庄捷轩便斥巨资兴建望海楼。望海楼历经三年始成,费银1.44万两,建筑面积1712平方米(2.4亩),系四进五间张双护厝的大宅院,集土石木工艺建筑之精华,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成为惠北的有名建筑。 事业有成后,庄捷轩开始注重智力的投入,兴文倡武,在教育子孙方面尽心竭智。他首先把所建的望海楼和另三座大厝,改设成文武馆。在望海楼中的“耘径别墅”内办私塾,供子孙学文;楼外面的馆埕供子孙练武,且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教授。 另外他还在山腰西蔡一带开辟一处上百亩的跑马场,让儿孙们跑马练武,至今留下“马路头”的地名。 同时,他还斥资兴建山腰庄氏家庙(山腰祠堂),并热心山腰的其他公益事业。他还乐善好施,经常赈济孤苦贫穷的乡亲。 庄捷轩教子有方,他的长子庄大勋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乡试中武科举人,五子庄大珪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乡试中举。同胞两人功名均载入《惠安县志》。儿子接连中举,庄捷轩也因教子有方,被道光皇帝钦踢为“进士”。现尚存有庄捷轩的墓碑石刻“清岁进士庄捷轩公墓”。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