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倒经
释义

月经期,在子宫以外部位如鼻粘膜、胃、肠、肺、乳腺等部位发生出血,称为倒经,亦称“代偿性月经”、“周期性子宫外出血”。此时,月经量少,甚至无月经,鼻衄或吐血量可多可少。常伴有全身不适、精神不畅、烦躁不安、下腹部胀痛等症状。

倒经介绍

倒经大多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病因可能和各脏层上皮分化异常相关。血液病也是引起倒经的因素之一。

月经是性成熟妇女生理表现的主要特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周期性子宫出血,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倒经是指妇女于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同期性的鼻血,有的还会伴有吐血、外耳道流血、眼结膜出血、便血等,现代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或“替代性月经”,此种现象若反复发作不愈,往往会导致月经周期紊乱,严重者会引起贫血症而影响身体健康。由于鼻粘膜等上述器官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较为敏感,雌激素可使其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因而易破裂出血。有人认为鼻粘膜与女性生殖器官之间有生理上的联系,故倒经多为鼻粘膜出血。也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倒经的原因。此病多见于青春期女性。

目前,对倒经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原则是,有局部病变就纠正局部病变,多采用电灼出血点及子宫内膜异位灶。如无明显局部病变发现,而衄血、吐血量甚多时,可采用单纯孕激素假孕疗法或雄激素治疗,也有人主张长期应用雌激素-孕激素周期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

病因学

现代医学:鼻腔粘膜与女性生殖器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近些哺乳动物的嗅觉神经与性中枢的联系密切,所以一些学者将鼻粘膜视为原始的性器官组成部分。鼻粘膜的某些特定区域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反应非常敏感。实验研究发现,给猴子注射雌激素可使它们的鼻粘膜充血、发红,血管随之改变,有的患者有经前期紧张症,其鼻粘膜可出现过度充血、水肿及鼻溢现象,鼻出血则是这种变化加剧的表现。正常的月经来潮是由于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而使子宫粘膜皱缩,小动脉极度弯曲及收缩,内膜表层血运停滞,缺血坏死,乃致出血,月经就这样形成了。由于鼻粘膜这一激素变化的敏感,也发生上述生理改变,这就导致了鼻出血的周期发生。祖国医学:将该病称为“经行吐衄”、“逆经”,认为火热气逆、热伤经络是发生本病的主要机理,而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又与经期冲气偏盛和患者体质有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妇女经前或经期气血汇聚冲脉,血海盛实,冲气较盛,若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平素嗜食辛辣燥热,胃中伏火上攻,均可扰及冲脉,导致“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则血逆上溢而发为吐衄。

实验室检查

(一)倒经发生在鼻粘膜应与鼻外伤、鼻腔炎症、鼻粘膜肿瘤所引起的出血相鉴别。可通过有外伤史、出血是否有周期性及鼻镜检查等鉴别。

(二)其它部位出血应通过有关检查,除外该处炎症、肿瘤所致出血,还应详问病史及出血发作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等。

(三)全身性血液疾病所致出血与月经周期无关,通过血象、骨髓穿刺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行病灶活检病理检查证实。

诊断要点

代偿性月经与月经来潮同时发生或只有周期性代偿性月经。若代偿性月经与子宫出血同时发生,则可能前者出血少而后者出血多,或反之。有的闭经时有全身不适及盆腔坠胀感,而代偿性月经一出现,症状即消失,检查时可在相关位置找到出血部位。若在鼻腔则表现为典型的周期性鼻出血。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出血部位活检即可确诊,须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病变。

倒经治疗

这种“倒经”现象的女子常伴有月经量少或停经,时间长了,会引起月经周期紊乱,或贫血。所以要积极治疗。平日还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生冷食物,也可有效地防治月经倒流之症。

西医治疗

(1)、局部止血表浅出血如鼻、眼睑、外耳道以及皮肤等处可用压迫、激光、电灼等止血;鼻出血时也可用麻黄碱、萘甲唑啉(鼻眼净)之类能使血管收缩的药水棉球塞入鼻腔以止血。局部处理很重要。一旦出现鼻出血,可用干净的棉花或软纸填塞鼻腔,用手轻轻向内、向上压迫鼻翼,鼻或头部用冷毛巾冷敷。家中常备些麻黄素、鼻眼净之类能使血管收缩的药水,将之滴在棉花上,再塞入鼻腔,则效果更好。如果出血量多,自己止血有困难,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2)、激素治疗可用孕激素。

中医药治疗

根据倒经的临床所见,一般分为肝经郁火、肺肾阴虚、胃火炽盛等三种证型辨证施治。

一、肝经郁火型:患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口鼻出血,量较多,色红,有块,伴有心烦易怒,头昏耳鸣,目赤口渴,或乳胁胀痛,经期常提前,月经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宜疏肝清热,引血下行。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薄荷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二、肺肾阴虚型:患者表现为经将净或经净后衄血或吐血、血量少、色鲜红,伴有头晕眼花、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干咳无痰、形体消瘦等症,月经多见提前且量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降逆止血。

处方:熟地20克,山药20克,山茱萸20克,茯苓20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知母20克,黄柏10克,牛膝20克,桑叶20克,旱莲草20克,沙参20克,麦冬20克,炙甘草15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三、胃火炽盛型:患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便血,量较多且鲜红,伴有渴思饮、胸中烦热、口气臭秽、牙龈肿痛、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治宜清胃泻火,引血下行。

处方:生石膏50克(先煎),黄连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茅根30克,藕节20克,仙鹤草30克,生甘草15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一)

【辨证】肾阴不足,肝气上逆。

【治法】补肾清肝。

【组成】当归(酒洗)15克,大熟地15克,白芍(酒炒)6克,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二)

【辨证】阴虚肺燥。

【治法】养血清热,调经降逆。

【组成】麦冬15克,人参12克,生山药12克,清半夏9克,白芍9克,丹参9克,甘草6克,生桃仁6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其他治疗

1、经期来潮前一两天,保持情结稳定、心情舒畅,多吃些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用力捏鼻子,可有效地防范月经的倒行。

2、患倒经病者在出现鼻出血或吐血时,可让病人坐在椅子上,头向后仰、用冷水毛巾敷于前额和鼻梁骨上。也可以用手指分别按压鼻翼旁开一分凹陷处的迎香穴,可收到止血的功效。

倒经预防

可以用手指分别按压鼻翼旁开一分凹陷处的迎香穴,可收到止血的功效。并同时服中西药物进行调理止血。

当然病者最重要的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调理身体,使月经恢复正常。

1、有衄血史者平时饮食宜清淡,不可嗜服辛辣煎烤食物,以免伤阴津,引血妄行。

2、保持心情舒畅,尤其经前或经期更须稳定情绪防止经血上道而致衄血。

3、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应同时治疗该病。

4、平时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水果、新鲜蔬菜,或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药物,以增强血管的抵抗力。

5、临床上发现有“倒经”现象的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不治而愈。如果代偿性月经只发生1—2次,不严重者可以不进行治疗。以后会自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