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倒逼机制 |
释义 | 所谓“倒逼机制”,借用了货币超经济发行中的“倒逼机制”的内核,其含义是:国有企业投融资功能不足,引起政府投融资行为对其进行强制替代进一步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经由财政流向国有企业,形成倒逼的贷款;而国有企业因为财务软约束,容易形成对银行的不良负债(其反面是银行的不良资产)。倒逼机制是形成国有企业债务累积,阻碍政府投融资行为转型的重要原因。为了克服上述消极效应,必须强化国有企业投融资功能;并且转换政府投融资行为。二者的主要分工在于,融资方式、投资项目及其产业分布、项目经营的盈利性问题。 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产生 “倒逼机制”的源头在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状况同传统计划体制下相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因此,它们总是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相融合,在货币资金获取上向国有银行不断施加压力,国有银行在存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所谓倾斜政策的大背景下,通常总是要在一定程度对国有企业的借款要求让步。当这种现象普遍化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的基层行施加压力突破了基层银行的信贷配额防线,国有银行的基层行又层层向自己的上级行乃至总行提出扩张要求迫使总行增加额度甚至资金,各国有银行总行最后又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扩张规模。这种起源于国有企业借款要求的自下而上的货币供给扩张过程,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 利率倒逼机制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如此,中国的银行将最先面临外资银行的空前挑战。入世"后,在华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部分中资企业也可以向外资银行融资,这就促使了本币和外币的融通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加大了利率管制的难度。而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沉重的历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盈利能力差等,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和欠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大额存款和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和降低了资本边际效应,丧失了资本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商业银行执行由中央银行按期限长短确定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不相匹配,形成利率倒逼机制利率倒逼机制--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创利空间狭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储蓄吸收的存款兑付,使应付息形成大量赤字,形成不少银行实际亏损,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资本扩张→资本积累→资本再扩张的发展思想。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倒逼机制”使得基础货币的供给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倒逼机制”是我国货币供给实践中所特有的现象,是国有改为商业经营遇到的问题,即政策性负担,向中央要钱。 首先,来自商业银行的“倒逼机制”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 在成立政策性银行以后,政策性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剥离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倒逼”的作用,但由于资金短缺,政策性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正常运行不得不继续向中央银行和各个商业银行寻求资金来源,这事实上仍然给商业银行留下了“倒逼”的机会,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