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刀尖:刀之阴面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麦家著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04140 出版时间:2011-12-01 版 次:1 页 数:240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编辑推荐《刀尖》是作家麦家最新完成的长篇谍战小说,分为上、下两部,本书是作品的下部。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国党军密码专家白大怡无意中发现了日军对中国实施的一个险恶计划,为揭穿阴谋,他以故意被“暗杀”的方式将秘密传出去,延安、重庆得到消息后,分别启用了潜伏多年的高级特工林婴婴和金深水。在粉碎阴谋的这场战斗中,金深水被林婴婴成功策反加入共产党。 比起前作,《刀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在结构上,麦家第一次使用双线补充叙事结构,即上、下部中,分别通过男、女主人公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来写刀的阳面和阴面; 在语言上,麦家舍弃一些闲笔,甚至不再强调文学性,转而追求故事的流畅、易读、好看,使之成为他作品中故事流畅性最强的一部; 在内容上,不再刻意铺陈谍战专业知识,更易为普通人所理解,同时侧重描写那个时代地下党的“战火爱情”,更为现实和残酷。 为写好这部风格独特的作品,麦家从1997年起花了四年收集资料,两年半的时间写作,半年时间修改,于2011年上半年定稿。 关键词:麦家封笔 中国特情文学的句号——麦家八年撰著《刀尖》封笔之作 这些年来,当他的作品以小说、电视剧、电影、舞台剧等多种形式纷呈、畅销、获奖,以至于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类型文化风向时,无论读者、观众还是评论界,都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麦家无疑是中国当代谍战特情文学之父。 但是。 “我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或者一年,或者两年。”麦家说。 所以这句话,不仅标志着他将蛰伏修养,蓄谋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新类型回归,也标志着,中国当代的谍战特情文学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关键词:写了八年 麦家说要休息,却并不意味着他从前有多衔枚疾走,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缓慢的创作者。历数他的代表作《解密》、《暗算》、《风声》、《刀尖》,全都像路上行舟,日进寸功,尤其是这一部封笔之作《刀尖》,他反复修撰改写,耗时八年。 从2003年夏天,神秘的王亚坤夫妇带着《解密》和《暗算》突然到访成都开始,这个原本无缘见天的传奇,就已做好了水落石出的准备。 王氏夫妇给他带去的除了阔别20年的唏嘘和关切,还有“整整一箱的材料”。虽然箱中之物每一份都直陈枢要、缺漏不齐,但丝毫掩盖不住整个事件的暗流汹涌、激烈澎湃。所以八年前的麦家,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把材料看完,决定将它写出来,只是他自己也没料到,从当初强烈的创作冲动萌发到付梓出版,竟然耗时整整八年。 关键词:真实传奇 当下已经不乏十年磨一剑的各种作品和噱头,如麦家这样的身份,为什么也要花八年来写一个故事?并且写完之后,在成书的前言处,谦虚敬慎地用“写在外面”四个字来强调本书的作者其实已经不再是他? 因为《刀尖》所说的故事,是取材于真实事件的。为了力求全角度还原这段历史,除了大量的取证和修撰,他还需要争得王亚坤夫妇的认可。而这一关并不好过。 2003年11月,麦家完成了第一稿,取名《两个老牌特务的底牌》,但王氏夫妇并不满意,认为不够真实。单为“真实”两个字,接下来的四年时间,一方面麦家不断地大篇幅修改,另一方面王氏夫妇东奔西走,四处搜集更多的资料和档案,供他参用。 2008年,麦家索性推倒重来,根据庞大的材料和浩繁的档案,重新开始创作第二稿,一直到11月份才完稿,取名《刀尖上行走》。在创作和出版《风声》、《风语》期间,他根据王氏夫妇和有关审读机构的要求,又对作品做了多达数十次的局部修改,终获对外刊发。 2011年,根据出版编辑的意见,他再一次重头梳理补充,将作品更名《刀尖》。由磨铁图书文治品牌出版。至此,无论是王亚坤夫妇在其中的作用,还是所有提供与此事件相关材料和档案的部门和个人,都与这部作品的面世休戚相关。可说是整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关键词:口语化叙述 也是为了强调真实。麦家首次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全文口语化处理,以确保这是他迄今为止节奏最快,最易读的一个故事。在外观上一改他此前作品字斟句酌的行文风格,全文悬念迭出,故事流畅,环环相扣。 针对一部分文学界专家的质疑,他的理解是:类型小说就是要好看、易读、把故事讲清楚。无疑,《刀尖》做到了这三点。 关键词:向沉默英雄致敬 为什么麦家在这部作品里如此重视易读性? 归结到底,这是为了“向沉默的英雄致敬!” 只有易读的小说,才能让更多的人读懂,才能把这个传奇故事流传出去,才能让这段历史中最沉默的英雄,最残酷的爱情得见天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但他们并不是全都有名节声誉。因为在历史的暗角,总有一些为了理想和正义不惜将自己置于最黑暗之地的英雄,他们知道自己的牺牲将无人问津,即使是多年以后《刀尖》这样的作品,也只在写他们的影子。 他们的故事永远比书更感人,他们的付出永远比人们以为的要彻底,所以麦家或许更愿意记录一段真实的故事,而不是只执着于文学意义上的突破。因此,《刀尖》这部小说,可能是他在终结谍战特情题材的历史时刻,返璞归真的一次努力。 内容简介“谍战特情小说之父胆大妄为的封笔之作。” “中国当代文学叙述语言的一次返祖实验。” “也许这是唯一一本中小学生都能看懂的谍战作品。” “纯文学作者与网络作者在商业上抗衡的正面战场。” “真实,是这本书最大的力量。” “通俗如果是堕落,为了读者而创作如果是堕落,这一次,麦家堕落了。” “《刀尖:刀之阴面》,一部实录建国史上极端爱情的平民谍战话本。” “击碎一切语言的粉饰,只留下赤裸裸的故事。” 麦家之《刀尖》创作大事记: 1981年7月27日 浙江富阳人民医院,麦家偶遇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五系招生官王亚坤,临时被安排入伍体检,终为该校福州分院录取。该校总部在郑州,现更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有“军中清华”之美誉。该校五系当时在全军有福州、南京等三所分校。 1981年8月29日 麦家登上福州鼓山求学,这是当时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福州分院的所在地。 2002年10月 麦家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获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2003年7月 麦家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算》出版,获第四届四川省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3年8月 成都寓所,阔别20年的王亚坤夫妇携带《解密》、《暗算》突然到访,并带来整整一箱材料,希望麦家写写“箱子里的事情”。麦家看完材料,创作冲动十分强烈。 2003年9月-11月 麦家完成第一稿,取名《两个老牌特务的底牌》,王亚坤夫妇看完觉得不够真实,不统一对外刊发。 2004年-2007年 王亚坤夫妇不辞辛苦,东奔西走,寻寻觅觅,又收集更多材料,提供给麦家。 2008年3月-10月 麦家根据庞大的材料和档案资料,又创作第二稿,取名为《刀尖上行走》,得到王亚坤夫妇首肯。 2009年-2010年 创作出版《风声》、《风语》期间,麦家根据王氏夫妇和有关审读机构的建议和要求,对第二稿又进行多达数十次局部修改,终于获准对外刊发,同时启动电视剧拍摄事宜。电视剧由高希希执导,梅婷和王志飞主演。 2011年4月 根据出版编辑意见,麦家又作修改,最终定稿,更名《刀尖》 作者简介麦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 新智力小说领军人物。 中国谍战特情文学之父。 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 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86年至今,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 作品多次被影视改编,口碑、票房、收视率节节高攀,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类型文学风向。 小说书摘第一章 01 我本名姓冯,是上海滩上的航运大亨(以前叫漕帮主)冯八金的女儿。父亲原来的名字土得掉渣,叫八斤,当了老板后才改为八金。父亲是铁匠出身,体格强壮,又从小习过武,练了一身本事。作为上海滩上的一代漕帮主,我家曾经家大业大,而这一切都是靠父亲当初拼命打出来的。父亲有三个儿子,他们的名字都是龙啊虎啊马啊的,而给我取的却是一个轻飘飘的名字:点点。父亲给我取这么个名字大概是希望我永远生活在无忧无虑中,不要去闯江湖,不要有负担,不要吃苦受难。如果不来日本鬼子,我想父亲的愿望是一定能实现的。 但是,鬼子来了…… 1937年8月13日晚上,我们全家人聚在餐厅吃晚饭,突然听见远处传来隆隆的爆破声,像天幕被炸开一样,整个城市上空都在抖。厨娘刚把菜端上来,就受到爆炸声惊吓,手里盘子打了斜,菜汤溢出来,洒在桌上,她连连向大家道歉。但接连而来的爆炸声掩盖了她的道歉声,我们都没听见,没跟她搭腔。厨娘觉得很无趣,无话找话地说:“这是什么声音啊?是不是打雷啊?”我们都知道,这不是雷声,这是炮弹的轰炸声。我们都不吭声,只有父亲,接着厨娘的话说:“打雷倒好了,就怕上海的天要变了。”母亲因此责怪他说:“让你走你不走,天真要塌了,我看你怎么办,这么大一家子人。”父亲说:“哼,妇人之见,仗还没打你怎么知道我们一定就要输。”母亲说:“邻居都走了。”父亲咳了声说:“你别拿人家来说事,我还没有老糊涂,不会埋汰你们的。” 母亲没敢再说话。 在家里,父亲是享有绝对权威的,只有小弟才敢顶撞他。我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大哥叫一龙,二哥叫二虎,小弟叫小驹——我们都叫他小马驹。小马驹三岁时上街玩,被一个浑蛋裹进大衣里绑走,要父亲拿两根金条去换人。那时父亲还没有后来发达,两根金条比他的命还值钱,他没有去要人,结果让人家发了狠,把小马驹的两只脚板剁了,丢在大街上。后来父亲发达了,金条多得要砌进墙壁里,可小马驹却永远只能像一条虫一样在地上爬。父亲觉得亏欠了他,所以对他宠爱有加。小马驹用两条残废的脚换来了在父亲面前的任性,家里只有他可以不视父亲的脸色行事。其次,就该是我了,因为我是独养女。外人都说我是父亲的掌上明珠,父亲待我比谁都好。可我知道,父亲给我的特权只是可以在两位哥哥面前耍耍小姐脾气,要在他面前撒野,还得趁他高兴。 就是说,我还是要看父亲的脸色行事的。 比如这天晚上,我其实很想站在母亲一边告诉父亲,这场战争我们必定要输的。这不是说我不爱这个国家,我要诅咒她输,而是我要比父亲更了解这个国家和她的敌人——日本佬。父亲那时在上海滩上是无所不能的,包括那些在上海滩上混的日本佬——有些还是蛮有头面的,都对他恭敬有余,称兄喊大,常来找他办事,对他言听计从。他在南京政府里也有朋友,有的位高权重,消息灵通。也许是受了这些人的影响吧,父亲一直对这场战争的输赢抱有幻想。正因如此,在很多有钱有势的人相继离开上海出去躲避战事的时候,父亲却选择留下来。他多次对我们说:“天塌不下来,天塌下来也砸不到我八金头上。” 那是父亲最风光的时候,白道黑道,陆上水上,都有他的势力,洋人国人都把他当个大佬,他有理由自负,更有理由留下来——他拼搏了一辈子,在上海滩上九死一生,才积攒下如此规模的家业,他不想因为我们战败而毁掉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但是战争很快击碎了父亲的幻想,鬼子从海上飞来的飞机每天盘旋在我们头顶,丢下成堆的炸弹,让国民党的军队寸步难行,并且每天都有上万人在死去。小小的日租界,靠着一万多日军的坚守,守得岿然不动,坚如磐石。与此同时,鬼子从海上来的援军日益增多,气焰日益嚣张,飞机越发多,大炮越发响了。到了九月份,鬼子援军开始一次次撕开国民党的防线,日本军队随时都可能压上岸,对国民党的军队实行四面夹击。 尽管南京从四川、广西、湖南等地调来大批部队进行顽强抵抗,把撕开的防线一次次用人墙、用惨痛的代价补上、补上、补上……但是这倒霉的一天,终于还是来了!我记得很清楚,报纸上到处写着:1937年11月5日凌晨,趁我们守部调防之际,日本陆军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中将指挥所辖11万人,在海军第四舰队的运送下,分乘155艘运输船,编成三支登陆队,在漕泾、金山嘴、金山卫、金丝娘桥、全公亭东西长约15里的海岸线登陆。天亮后,上海的天空里到处都在飘鬼子成功登陆的传单,我的窗台上也飘落了一张。我拿着传单下楼去找父亲,最后在大门口的廊房里找到他,看见他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在朝街上张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