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株洲解放街 |
释义 | 简介1934年12月,湘潭县设株洲镇,镇内有2条街,一为中正街(后解放街)亦称老街,长600米,宽10米,分为4段(中正西街、中 正街、中正东街、大胜街);一为建宁街,称新街。1951年7月1日,株洲市政府挂牌成立,市委亦同时成立。市委、市政府驻境内解放街殷家祠堂(原芦淞区政府址)。当时的解放街,长不过1公里,宽不过6公里,居住着200多户居民,却是株洲繁荣的所在。但由于历史久远,加之房屋都是木质结构,路宽不足,所以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直到2003年,株洲解放街被列入株洲旧城改造项目。因为解放街改造的投资大、难度大、规模大,它也是迄今株洲最大的商业城改造项目。 探访芦淞路口的入口处,“解放街”字样的牌坊,格外醒目。 这里,曾是乡公所、区公所、镇公所、机关单位的所在。直到上世纪70年代,解放街一带都是株洲的繁华之地,这里货通南北、人流如织;特别是一些老字号商铺,像永安药店、“协丰长”绸布店等也在此繁极一时,成为城市精华所在。随着旧城改造项目的推进,这些记忆将不复存在。 走在解放街上,满眼都是现代化楼房,曾经的木质结构老建筑早已不见踪影。在解放东街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很多老人背着凳子坐在小商店门口,聊天或是观望。 记者找到72岁的老住户罗月英。她11岁那年,跟随做砖瓦匠的父亲,从马家河来到了解放街。“没改造前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竹木结构。”老人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儿子结婚,她便请人重新修建房子,全是红砖的。 对于株洲解放街最大的印象,罗月英老人便会想起泥巴路和取水。“泥巴路,下雨非常不方便,后来才有麻石路;取水,要自己去水站排队担水,来回好些趟。”老人说,一天光担水,就累得不行。 坐在一旁的李大姐,也是地地道道的株洲人。说起木质结构房,她就想起当年“外面小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日子,“房子不漏雨的时候,晚上,左邻右舍就会搬出凳子,在街上拉家常。”李大姐说,当时没有路灯,没有空调,也没有贼。 沿着东街继续走,大多数门面都是以小吃店为主,偶尔也会有格调优雅的茶楼,或是大型的电器商场。记者遇到了78岁的刘光华老人时,他正吐着烟圈,看着对街。原来对街曾经是解放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株洲会议会址——“协丰长”绸布店。 刘老说,7岁那年,因为洞庭湖涨水,为避难,他从岳阳“投奔”到当时属于湘潭县的株洲镇。为了养家糊口,他便做起了搬运工“下苦力”,每趟活都要搬几百斤的东西,而且一做就是三十年。以至于现在的他,虽然身体很硬朗,还有“后遗症”:背部微驼、手部受挫。 说起“协丰长”绸布店,关于它的点点滴滴,都是从前辈们那听说的。1930年9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毛泽东率前委机关30人、警卫连130人,从长沙白田铺出发,傍晚到达株洲。毛泽东、古柏驻扎在港口街一竹器店、朱德、彭德怀驻扎在恒和药号和志新昌布店。毛泽东等当晚在“协丰长“绸布店召开了总前委扩大会议,做出“撤回江西、进攻吉安”的正确决策,扭转了中国革命又一次严重危机。 在刘老看来,“协丰长”绸布店,是一处难得的、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但是却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希望能把它复原,保持原貌,教育后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