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来友 |
释义 | 周来友(1921~1945)。广东省宝安县观澜白花洞(今深圳市宝安区)是个远离圩镇、风凉水冷、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且佃租昂贵的山村。1921年,一对张姓夫妇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和两岁大的女儿来此落户。这对夫妇原住在惠州郊区农村。自从小儿子降生后,为了再不让贫困的阴影罩在小儿子身上,穷则思走,只好远离惠州,迁居他乡。可是,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的白花洞村,也同样是个穷地方。张姓夫妇一家 4口迁来后,不仅生活无着,没有摆脱贫困,而且是贫病交迫,靠借债度日。不到3年,张姓夫妇又忍着剐心之痛,把年仅5岁的女儿,卖给同村的农民做童养媳;把年仅3岁的儿子,卖给同村的周文汉做养子。卖的钱除了还债外,所剩无几,勉强够做路费,夫妇俩不得不含着眼泪,离开白花洞,重返惠州老家。 张家小儿子卖到周家后,改名周来友。起初,周家望他承接香火,对他还是挺疼爱的。可是好景不长,到周家不久,他就患了小儿麻痹症,病愈后两脚留下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难以得到周家的宠爱。后来,周汉文又连着生下2个身体健康的儿子,这样,周来友在周家就成为多余的包袱,处处挨白眼了。幸好,周家在白花洞村还算是个富裕之家,供得起周来友念完小学。按周家的话说:这算是来友好命了,哼,还想读中学! 1936年,15岁的周来友失学在家,尽管他两条腿走路有困难,每天还要上山放牛。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到处杀人放火,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敌寇入侵,周来友激起满腔怒火;报国无门,他又满怀惆怅。 1941年春,在游击队做民运工作的曾汉、沈浮等人,先后到白花洞村宣传抗日救国运动,发动、组织群众配合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村子里很快建立了自卫队、抗日青年会等群众组织。周来友成为抗日群众组织的骨干之一,经常和青年们一起到村内外进行宣传,并收集情报提供给游击队,表现非常积极。同年,他由民运队的同志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敌伪顽对东宝游击区进行反复“扫荡”,并派出特务、侦探四出活动,妄图消灭游击队,为了配合游击队反“扫荡”,上级党组织强调各级地方党组织要认真收集敌情,做好锄奸反特工作。周来友坚决贯彻上级的指示,于7月间从村里的抗青会中挑选了10位进步青年,组成了地下锄奸团,并布置大家了解敌人的动态,注意陌生人的情况,收集可疑的言行,为部队反特部门提供情报。在1943年3月,周来友等人破获了由驻观澜的国民党顽军派出的特务团伙,保护了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1944年,周来友成为观澜乡党组织负责人,11月,到东宝行政督导处在燕川村举办的第一期师资学习班学习。结业后以观澜中心小学教师三年级班主任的身份为掩护,继续坚持党的工作。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派出重兵在东宝地区展开“扫荡”。同年11月,周来友在敌人扫荡过程中被发现,双方发生枪战,由于寡不敌众,周来友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