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释义 | 学院概况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卓越技术人才,服务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学院设有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和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建有2个省部级工程中心,2个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10多家企业有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条件。 学院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55%。1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授获2007年回归留学人员创业奖,1名教授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教授为科技部科技特派员,3名教授为重庆市学科评议组委员,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均有海外留学经历。 学院秉持“创业—卓越”精神,以“知识、智慧和毅力,创造健康人生”为办学思想,坚持“有时教育,常常帮助,总是鼓励”的育人理念,重视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基础和专业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毕业后成为行业的主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学院致力于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与技术创新,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国际合作、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和企业合作项目60项,其中,国家与省部级重大新药创制课题12项,2个已转让新药已进入申报生产阶段,3个申报临床,近三年科研经费达2684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成果奖2项,二等成果奖4项,三等成果奖6项。 学院已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关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正在积极建设3+1+1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国际联合办学能力。 学院将继续以“育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为宗旨,着力培养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型新兴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卓越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 机构设置名称 负责人 学院办公室 刘佳佳 学生工作办公室 张亚 生物工程 王万能 生物医学工程 刘胜平 制药工程 蔡嘉利 中心实验室 何成明 生物医学工程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发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疾病的新医疗仪器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理工医交叉边缘科学,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发展专业。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侧重于数字医疗设备、无创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和医用生物材料应用。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修课程: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化学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Visual C++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超声、医疗仪器、医疗仪器管理与维护、医用材料性能与表征等。 主要毕业去向:医疗仪器公司、科研院(所)、医院、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医疗设备研制、生产、检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也可报考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生物工程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生物工程专业是应用工程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生产过程,解决生化反应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的一门科学,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发展专业,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侧重于微生物发酵工程和生物加工技术与过程检测控制。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方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生物工程的关键技术,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生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检测、教学及生产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修课程: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生化反应工程、发酵工程与工艺原理、发酵工艺设计概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化工原理、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主要毕业去向:在化工、医药、食品、环保、轻工、能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的生物技术企业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进一步报考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和出国深造学习。 制药工程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制药工程专业是应用药物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解决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管理技术问题的一门学科,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发展专业。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侧重于药物创制新技术、新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管理方面及应用。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制药工程方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药品研制、开发、生产管理规范,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制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剂学、生物制品学、化工原理、药物分离工程、药事管理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导论、健康产品开发学等。 主要毕业去向:在医药领域企业、医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药品商业等部门从事药品及健康相关产品研制、工艺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等工作,也可报考药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精品硕导彭方毅个人概况 彭方毅,男,1970年生; 1989-1994年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4-2000年于重庆市三峡医药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工作;2000-2005年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攻读并获得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学位;导师:涂植光教授 2003-2005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免疫室完成博士课题; 2005-2007年于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作博士后。 导师:施汉昌教授,何苗教授 2007年-至今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在专业方向、技术特长:分子免疫学,环境生物技术监测 发表论文、专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1.Peng FY, He M, Sheng JW,Shi H-C. Study on Enzyme Immuno-Chemistry of Nitroaniline in Water. Acta Chimica Sinica, 2007,65(22),2563-2570。 (SCI收录) 2.Peng FY, He M, Sheng JW,Shi H-C.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nitroaniline. J Tsinghua Univ (Sci & Tech),2008,48(12):2079-2082。(EI收录) 3.Peng Fang-yi,Jiang Hai-rong,Chen Sheng-zhen,et,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on of Imidacloprid.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10,accept.(SCI收录). 社会兼职:重庆市科委自然基金评审专家,Acta Chimica Sinica(SCI杂志)审稿专家。 研究生带教:在读4人。 刘胜平刘盛平 男,1972.7出生,200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8日本秋田县立大学博士后,现为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现在专业方向、技术特长: 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 发表论文、专著: [1] 多通道压电禽流感快速检测系统及应用研究,仪器仪表学报,(EI: 083511488133,重庆工学院重要核心期刊),Vol.29,No.8,pp1583-1587,2008.08 [2] Effect of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Substrates on Performance of Biosensors Based on Supported Mimetic Biomembranes,IFBME Proceedings,Vol.19,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8,pp302-305, Apr. 2008 (ISTP: BIL11) [3] An immuno-biosensor system based on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for avian influenza virus detection,Proc. of SPIE Vol. 6794, 67943P-1-6,Dec. 2007 (ISTP: BHN72) 社会兼职: ① WCICA’ 2008/2010国际会议 程序委员会成员 ② ICMIT’ 2007/2009/2011国际会议 程序委员会成员 ③ ICMIT’ 2005国际会议 常务副秘书长 研究生带教: 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 学院科研概况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致力于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及应用方面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学院有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6人(占58%),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名、“2007年回归留学人员创业奖”获得者1名、全国侨联“科技进步带头人”称号获得者1名、国务院侨办“百名杰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奖”获得者1名、“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100人先进个人”获得者1名,重庆市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学科评议组专家3人,主要学科带头人均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学院建有2个省部级工程中心,2个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10多家企业有技术合作关系,科研实验室面积3000m,拥有LC-MS—MS(液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蛋白纯化仪、药物辅助设计工作站等价值800多万元大型精密设备,多台套精密仪器进入重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承接对外技术检测及加工服务,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形成了创新药物设计与合成、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与多肽药物、疫苗及诊断技术、数字医疗仪器、生物医学材料和应用生物技术等8个特色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国际合作、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和企业合作项目60项,开发10余个新药,研制了LED手术无影灯、US尿沉渣仪和多参数监护仪等多种关键医疗设备,近三年科研经费达2684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 展望未来,学院将坚持“立足前沿,引领发展”的指导思想,走产学研更紧密合作道路,为社会提供创新技术和优质产品,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