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变函数 |
释义 | 重变函数理论圆角函数理论与重变函数理论 ——函数理论的创新 彭瑞良 内容提要:圆角函数理论是三角函数理论的进化。 重变函数理论,是总结建立三角函数理论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函数理论,是函数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全新的数算理论。 0.1、三角函数是在数算理论发展过程中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三角函数来源于自然科学也服务于自然科学,在天文学、运动学、电磁学、声学、光学等自然科学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发挥着重要的计算工具作用,有效促进了其它科学的发展;三角函数在自然科学的应用中,也促进了三角函数自身的发展,使三角函数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但三角函数理论是在数算发展历史进程中不断产生形成的,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有些概念逻辑关系模糊,给初学者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形成系统的、严谨的三角函数理论体系,下面对三角函数理论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探讨,并根据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提出“圆角函数”替代“三角函数”,使理论名称与内容更贴切,同时对三角函数理论进行系统化、合理化,使三角函数理论更完善、更科学,形成系统的“圆角函数”理论。 1、圆角函数的本原概念三角函数的回顾。三角函数的本原是:在直角坐标系中,增设一个角度参数,由角度值与坐标值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即为三角函数。因三角函数的基本内容,是以单位圆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为基础,利用平面几何知识进行分析、推导、总结而建立的函数,因此将“三角函数”更名为“圆角函数”,此名称更形象、更贴切、更科学。圆角函数的基本概念表述如下: 1.1、角的基本概念 在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其射线端点、始边、终边所围形成的图形,即为角,如(图一)。 角的大小,常采用角度制、弧度制进行衡量。 角度制规定:在平面圆中,将一个圆周角分成360等分,其中一等分为1度角。 弧度制规定:在平面圆中,将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叫1弧度。 根据圆的圆心角与圆周弧长的对应关系,可确定: 360度角=圆周弧长/半径=2π弧度 弧度制十分科学,使角与圆弧建立了科学的联系,为数算理论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弧度制角与实数可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角的规定,射线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正角,射线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负角,射线没有作旋转、始边与终边重合形成的角叫零角。射线可逆时针无限旋转,也就产生无限大的正角;射线可顺时针无限旋转,也就产生无限大的负角。 1.2、圆角函数的形成 为了搞清圆中半径、周长、弘线、切线、割线的相互关系,数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经过许多代数学家的研究、总结,提出了一套单位圆理论,使圆的平面几何理论发生了一次飞跃。下面就关于单位圆理论作一全面解释。 如(图二),在平面中,作一个半径长度等于单位长度的圆,原点O点为圆心,OA、OB为半径,AB为弘线,EF为过A点圆的切线,EO为垂直AB弘线的割线,FO为垂直OE的割线;根据直角三角形关系,可以确定:OA=(AC^2+ OC^2 )^(1/2)。 为了理清半径、弘线、切线、割线的关系,根据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将上图的半径、弘线、切线、割线的关系作如下设定: 设定单位圆半径OA等于1。 比值AC/OA叫角θ的正弘,记作sinθ,即 sinθ= AC/OA= AC,其中AC叫角θ的正弘线; 比值OC/OA叫角θ的余弘,记作cosθ,即 cosθ= OC/OA= OC,其中OC叫角θ的余弘线; 比值AE/OA叫角θ的正切,记作tanθ,即 tanθ=AC/OC= AE/OA=AE,其中AE叫角θ的正切线; 比值AF/OA叫角θ的余切,记作cotθ,即 cotθ=OC/AC=AF/OA= AF,其中AF叫角θ的余切线; 比值OE/OA叫角θ的正割,记作secθ,即 secθ=OA/OC=OE/OA= OE,其中OE叫角θ的正割线; 比值OF/OA叫角θ的余割,记作cscθ,即 cscθ=OA/AC=OF/OA= OF, 其中OF叫角θ的余割线; 以上比值,统称为“圆角函数”本原关系,在0<θ<π/2内,平面圆中的半径、弘线、切线、割线之间,有了严谨的逻辑关系,各线之间可相互求解,大大促进了圆的数算理论的发展;此“圆角函数”本原关系,在历史上曾制作了“正弘、余弦函数表,正切、余切函数表”,在自然科学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2、圆角函数的基本公式上面的“圆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是以单位圆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为基础,利用平面几何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确立的,从纯数学方面看,有效理清了平面圆中的半径、弘线、切线、割线的逻辑关系。 但从自然科学的应用看,只有正弘、余弘、正切三个函数应用较广,其它三角函数用途不多,且可从正弘、余弘、正切变换而得;为了使“圆角函数”得到优化,为此只将正弘函数、余弘函数、正切函数三个函数,确定为“圆角函数”的基本函数,以优化“圆角函数”的内容。 以上“圆角函数”表达式,是依据平面几何知识进行推导产生的,为扩展“圆角函数”的适应范围,下面建立直角坐标系单位圆概念,并推导产生了“圆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同角公式、和角公式、差角公式、倍角公式等“圆角函数”基本运算公式。 2.1、建立直角坐标系单位圆 如(图三),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O点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作圆,即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圆;设单位圆上有一点P的坐标为(x,y),连接点P与原点O形成线段OP,线段OP与直角坐标系X轴的非负轴所形成的角、设定为参数θ,设圆的半径P点与O点的距离为r,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如下“圆角函数”关系: 设:sinθ=y/r, 设:cosθ=x/r, 设:tanθ=y/x, 其中r=︱OP︱=( x^2+ y^2 )^(1/2)>0; 为了简化计算,可设定r=1,并可作半径为“1”的单位圆图形,如(图三), 也叫“圆角函数” 单位圆。 2.2、圆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在直角坐标系的单位圆,“圆角函数”的角可以推广到整个实数,从角度值与坐标值的关系,可以确定如下诱导公式: (1)、sin(2kπ+θ)= sinθ=y/r; (2)、cos(2kπ+θ)= cosθ=x/r; (3)、tan(2kπ+θ)= tanθ=y/x; 其中k∈Z,以上表示:任何一个整数倍周角加一个角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圆角函数值相等。 (4)、sin(2π-θ)= -sinθ=y/r; (5)、cos(2π-θ)= cosθ=x/r; (6)、tan(2π-θ)= -tanθ=y/x; 以上表示:一个周角减一个角的角的圆角函数值,与减角的圆角函数值的关系。 (7)、sin(-θ)= -sinθ=y/r; (8)、cos(-θ)= cosθ=x/r; (9)、tan(-θ)= -tanθ=y/x; 以上表示:一个负角的圆角函数值,与它的正角的圆角函数值的关系。 (10)、sin(π-θ)= sinθ=y/r; (11)、cos(π-θ)= -cosθ=x/r; (12)、tan(π-θ)= -tanθ=y/x; 以上表示:一个平角减一个角的角的圆角函数值,与减角的圆角函数值的关系。 (10)、sin(π+θ)= -sinθ=y/r; (11)、cos(π+θ)= -cosθ=x/r; (12)、tan(π+θ)= tanθ=y/x; 以上表示:一个平角加一个角的角的圆角函数值,与加角的圆角函数值的关系。 2.3、圆角函数的相互关系式 按照“圆角函数”的函数定义和直角三形知识,sinθ=y/r、cosθ=x/r、tanθ=y/x函数之间,可建立下列同角、余角圆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3)、sinθ^2+ cosθ^2=1 (14)、tanθ= sinθ/cosθ (15)、sin(π/2-θ)= cosθ (16)、cos(π/2-θ)= sinθ 2.4、圆角函数的和角公式 如(图四),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圆上的点的距离关系︱AC︱=︱BD︱、几何知识,可推导得到下列和角公式: (17)、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18)、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19)、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2.5、圆角函数的差角公式 用(-β)代替β代入和角公式推导,可得到下列公式: (20)、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21)、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22)、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2.6、圆角函数的倍角公式 用α代替β代入和角公式推导,可得到下列公式: (23)、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24)、cos(2α)=(cosα)^2 -(sinα)^2 =2(cosα)^2 -1 =1-2(sinα)^2 (25)、tan(2α)=2tanα/[1-(tanα)^2] 以上公式是“圆角函数”的基本运算公式。 3、圆角函数的重变关系“圆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是以单位圆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为基础建立的,从纯数学方面看,有效理清了平面圆中的半径、弘线、切线、割线的逻辑关系,此圆、角、线关系的建立也大大推动了数算理论的发展。 但从“圆角函数”的自然科学的应用看,“圆角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是圆的半径、弘线、切线的比值关系,更重要的是圆心角与比值形成的对应关系的变化规律,此规律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为了确立“圆角函数” 圆心角与比值的对应关系的变化规律,下面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圆的概念,对“圆角函数”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形成更广泛、更实用的“圆角函数”理论。 上面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圆,如(图六),也确立了如下关系: (1)、sinθ=y/r, (2)、cosθ=x/r, (3)、tanθ=y/x, (4)、r=( x^2+ y^2 )^(1/2)>0; 为了简化计算,可设定r=1,并可作半径为“1”的单位圆图形,如(图六)。 以上单位圆图形及对应比值关系,只是“圆角函数”的本原关系,只确定了圆心角θ与坐标值X与Y的对应关系而己,此单位圆图形坐标系叫“圆角函数”本原关系坐标系。 为了得到更有价值的“圆角函数”关系,需在“圆角函数”本原关系的基础上,确立新的“圆角函数”对应关系,其具体内容是:建立新的直角坐标系,以“圆角函数”本原关系中圆心角θ为自变量对应新的横坐标值,以“圆角函数”本原关系中圆上动点P在本原坐标系的Y(或X)轴的数值的比值为因变量对应新的纵坐标值,以上对应关系形成的函数,其函数表达式如下: Y= sinθ=y/r, (θ∈R); X= cosθ=x/r, (θ∈R); Z= tanθ=y/x, (θ∈R); 将以上表达式叫 “圆角函数”的重变关系。 为了弄清“圆角函数”的重变关系的变化规律,下面依据“圆角函数”本原关系,分别分析“圆角函数”的重变关系特性。 3.1、Y= sinθ=y/r,(θ∈R)的重变特性 先作Y= sinθ=y/r的本原关系图,如(图七);再建立一直角坐标系,顺着本原关系坐标系的X轴的正方向,建立以角度θ变量为自变量、比值Y为因变量的复变关系坐标系,其中θ为横坐标轴、Y纵坐标轴,O`为原点,θ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的弧度制角θ值,Y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中的Y值,依据此对应关系,得到如下Y= sinθ=y/r,(θ∈R)的重变函数图,如(图八)。 从(图八)可以看出:Y= sinθ=y/r,(θ∈R)的重变函数图,是一个绕θ轴上下起伏变化的波动图,最大波动值为单位圆的半径值,整个函数图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波动图,呈现周期性,波动图的最小周期为2π。 3.2、X= cosθ=x/r, (θ∈R)的重变特性 先作X= cosθ=x/r的本原关系图,如(图九),Y轴的正方向向左、X轴的正方向向上;再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顺着本原关系坐标系的Y轴的负方向的延长线上,建立以角度θ变量为自变量、比值X为因变量的复变关系坐标系,其中θ为横坐标、正方向右,X为纵坐标、正方向上,O`为原点,θ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的弧度制角θ值,X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中的X值,依据此对应关系,得到如下X= cosθ=x/r, (θ∈R)的重变函数图,如(图十)。 从(图十)可以看出:X= cosθ=x/r,(θ∈R)的重变函数图,是一个绕θ轴上下起伏变化的波动图,最大波动值为单位圆的半径值,整个函数图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波动图,呈现周期性,波动图的最小周期为2π。 3.3、Z= tanθ=y/x, (θ∈R)的重变特性 先作Z= tanθ=y/x的本原关系图,如(图十一),并作MN垂直X轴且与圆相切交于N点,延长OP交MN于M点,根据三角形相似原理,则有Z= tanθ=y/x=MN/ON=MN;再建立一直角坐标系,顺着本原关系坐标系的X轴的正方向的延长线上,建立以角度θ变量为自变量、比值Z为因变量的复变关系坐标系,其中θ为横坐标轴、正方向向右,Z为纵坐标轴、正方向上,O`为原点,θ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的角度θ值,Z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中的y/x值(M点的纵坐标值),依据此对应关系,可得到如下Z= tanθ=y/x, (θ∈R)的重变函数图,如(图十二);从Z= tanθ=y/x的本原关系可得,Z=tanθ函数图象是由被相互平行的直线X=π/2+kπ(k∈Z)所隔开的无穷多支曲线组成。 从(图十二)可以看出:Z= tanθ=y/x,(θ∈R)的重变函数图,是一个绕θ轴上下起伏变化的波动图,tanθ可无限增大tanθ→+∞,tanθ也可无限减小tanθ→-∞,整个函数图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波动图,呈现周期性,波动图的最小周期为π。 以上三个函数,统称为 “圆角函数”的基本重变函数。 4、重变函数理论的建立总结以上“圆角函数”重变函数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建设一套完整的重变函数理论。 参照上述“圆角函数”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建立无数重变函数。下面以一个正方形、三角形为基本图形,建立本原关系坐标系,再建立对应的重变函数关系。 4.1、正方形的重变函数 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YOX,在YOX坐标系中过(1,1)、(-1,1)、(-1、-1)、(1,-1)四点的作正方形,正方形的轨迹方程如下: 设在正方形线上有一动点P(x,y),连接动点P原点O,PO线段与非负X轴形成角θ,此时角度值θ与坐标值x或y所确定的关系,叫正方形与角度的本原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Y= f(y, θ),(θ∈R), 其中有tanθ=y/x; 以上图形坐标系叫本原函数坐标系(图十三)。 再建立一直角坐标系YO`θ,顺着本原关系坐标系的X轴的正方向,建立以角度θ变量为自变量、坐标值y为因变量的复变关系坐标系,其中θ为横坐标轴、Y纵坐标轴,O`为原点,θ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的P点的角度θ值,Y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中的P点的坐标y值,依据此对应关系,得到如下重变函数: 作重变函数图,如(图十四)。 从(图十四)可以看出:此正方形的重变函数图,是一个绕θ轴上下起伏变化的梯形波动图,最大波动值为本原图形最大值,整个函数图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波动图,呈现周期性,波动图的最小周期为2π。 4.2、三角形的重变函数 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YOX,在YOX坐标系中过(1,-1)、(0,1)、(-1、-1)三点作三角形,三角形的轨迹方程如下: 设在三角形线上有一动点P(x,y),连接动点P原点O,PO线段与非负X轴形成角θ,此时角度值θ与坐标值x或Y所确定的关系,叫三角形与角度的本原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Y= f(y, θ),(θ∈R) 其中有tanθ=y/x; 以上图形坐标系叫本原函数坐标系(图十五)。 再建立一直角坐标系YO`θ,顺着本原关系坐标系的X轴的正方向,建立以角度θ变量为自变量、坐标值y为因变量的重变关系坐标系,其中θ为横坐标轴、Y纵坐标轴,O`为原点,θ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的角度θ值,Y轴的数值对应于本原关系图中的坐标y值,依据此对应关系,得到如下重变函数: 作重变函数图,如(图十六)。 从(图十六)可以看出:此三角形的重变函数图,是一个绕θ轴上下起伏变化的异形波动图,最大波动值为本原图形最大值,整个函数图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波动图,呈现周期性,波动图的最小周期为2π。 4.3、重变函数的基本内容 重变函数的基本内容是: 首先,建立本原关系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本原几何图形,建立几何图形轨迹方程; 第二,建立以本原坐标系原点为极点、本原坐标系非负坐标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 第三,建立重变函数,根据本原几何图形上的点坐标值,确立该点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的相互函数关系式; 第四,作重变函数图,建立新的重变函数坐标系,依据重变函数关系作重变函数图; 第五,分析重变函数特性,依据本原几何图形、相应重变函数、相应重变函数图,分析对应的重变函数特性。 以上重变函数的基本内容,也叫重变函数理论,是总结建立三角函数理论的分析方法上建立起来的,是函数理论的一种补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全新的理论。 “重变函数”名称是依据本函数的特点确立,其函数的独特特点如下: 第一个特点是:依据“重变函数”要求建立的一切函数,都是一个重复变化的周期性函数; 第二个特点是:“重变函数”的建立,需要从一个坐标系确定的关系转化为另一个坐标系的函数; 第三个特点是:“重变函数”的建立,是同时使用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轨迹上的坐标建立; 根据以上特点,确立此类函数为“重变函数”,十分贴切。 2011年11月8日定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