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医四诊仪 |
释义 | 简介中医四诊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集中医问诊、面诊、舌诊及脉诊于一体的中医四诊仪,中医四诊仪实现了一次性客观采集、存储中医四诊信息,并将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经过脏腑、八纲辨证和体质分析给出个性化中医健康处方。 研制中医四诊仪的团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目前学科团队有教师近30人,由中医学、中医工程学、计算机学、医学统计学、信息学、生物学等专业人员组成,另外还有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兼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国家中管局三级)主任王忆勤教授的带领下,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医诊断仪器的研究和开发。各种研究成果居国内同行业之首,科技日报、解放日报、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均对该团队的研究进行了报道。 中医四诊仪的研发成功,倾注了中医诊断学学科团队全体人员的大量心血,凝结了他们数十年来在四诊仪研制方面的成就,体现了他们对中医的热情,对祖国的热爱。中医四诊仪的问世,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的对接,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亮相世博“为世博出一份力,为中国添一份彩”是每个中国人,每个上海人,也是中医诊断学学科团队里的每位人员的信念。中医诊断学学科团队一致认为此次世博盛会将是让世界了解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走进普通百姓家的重要契机。2007年,团队在王忆勤教授的带领下与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中医药大学20余年的研究基础上,合作研制中医四诊仪,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团队全体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没有节假日,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着四诊仪的研发。可喜的是,中医四诊仪荣幸入选上海世博会,被选为城市未来馆的重点展示项目,在两个区域展示:一是以产品实物方式在家庭未来智能医疗展区展示,二是以多媒体视频方式在社区未来智能医院展示。 火星载人飞行试验俄罗斯航天官员11月14号发布了关于“火星500”试验的详细状况,标志着首次模拟火星载人飞行试验完美收官。 据悉,“火星500”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目的在于了解宇航员在前往火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参与此次试验的6名志愿者分别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在全封闭的520天里,他们成功完成了100多个试验项目。 其中,由中方组织开展的“长期封闭环境人体中医辨证研究”等3个参试项目均达到了预期目的,对积累航天医学研究和工程研制经验,提升我国载人航天的国际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 据负责中方参试项目的总设计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中医辨证研究,主要利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手段,对长期密闭环境下人体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这次我们采取了现代化的中医诊疗手段,通过中医四诊仪定期采集志愿者的舌象、面色、脉象、症状等,并将数据传递舱外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对人体活动规律的辩证认识。希望为解决载人航天工程中人的健康医疗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据悉,承担此项任务的中医四诊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 “火星500”试验结束后该设备还将暂留俄方,进行为期1个月的舱外试验。 主要组成及功能由舌面模块、脉象模块、问诊(体质辨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传感器、内置数据处理工作站等组成。 适用范围:供医疗机构进行舌象、脉象、面色诊测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供中医辨证参考用。 舌面模块 [工作原理 ] 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采用照相机获得患者舌、面部位的图像信息,运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色差公式和支持向量机(SVM)、动态形状模型(ASM)等多项成熟先进技术,对舌体及面部图像的颜色、纹理、轮廓进行特征提取,将这些特征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给出舌象、面色分析结果。 [输出结果] 脉象模块 [工作原理 ] 采用特定触力面的压力传感器,对受试者脉搏压力信号进行采集,通过传感器将其转换为压力波的电信号,然后提取电信号中具有代表性的幅度值与时间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给出脉象分析结果。 [输出结果] 脉象名称:浮 、沉 、迟 、数 、缓 、疾 、结 、代、促、虚、实、弦、紧、滑 、涩 、平等。 问诊(体质辨识)模块 [工作原理] 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通过问诊模块的人机交互,系统自动分析给出体质辨识结果。 [输出结果] 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数据管理模块 舌面象模块 拍摄环境稳定,分析准确性高 采集装置有效像素1500万以上,分辨率与色彩还原性符合中医体质辨识临床应用的要求; 采集环境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设计,能够模拟自然光照环境,均匀稳定、无反光、无阴影; 可根据不同的拍摄部位自动调整位置和角度,满足在同一光照环境中先后拍摄舌面图像的要求。 脉象模块 客观化信息采集,定量化脉图分析 脉搏采集部件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要求,能进行准确的取脉定位,并能模拟中医举、按、寻的诊脉过程,浮、中、沉三部全自动加压取脉,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智能化软件分析,能自动进行特征提取、自动识别与滤除各种伪差,DS01-A型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可提供脉象分析结果。 问诊(体质辨识)模块 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通过问诊模块的人机交互,DS01-A型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自动分析给出体质辨识结果。 数据管理模块 信息输出丰富,查询统计快捷 可输出图示化、定量化的中医四诊信息,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估与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可将中医四诊信息接入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中医电子病历建设; 可提供高级查找、信息回放、历次数据对比等功能,最大程度满足医生的应用需求 推动中医发展中国古代一些医籍中也记载了某些“试验诊法”,如以“想不想吃饼”试测胃气;以小承气汤试探燥屎;以尿液上有浮膜,其味甘甜,验消渴病;以口嚼黄豆不觉其味,或痰沉水底验肺痈;以服酸梅汤后腹痛得减,验寄生虫;以喜按,拒按验痛之虚实;以尿染纸或帛观察其症;以刺手指节,出白粘液,验疳积等。 古人早就有把脉象形状变为直观图形的愿望。宋代许叔微(1079-1154)曾绘仲景脉法36图;公元l241年,学者施发在《察病指南》中将自己手指切脉的脉搏感觉,绘成33幅图形。明代张世贤的《图汪难经脉诀》(1510年)等,都企图用模式或示意的图形,来说明脉象的性状。这些医书的陈述皆为语言描写和推测,运用比喻和言词刻划,对脉搏波进行状述和分类,如浮、沉、伏、数、迟、缓等等。但那时候缺乏最起码的仪器设备,无法显示脉搏波的波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古代的研究—直没有得到进—步发展。 我国“康熙乾隆盛世”(1700年)以来的社会封闭,故步自封,信息阻塞,对世界工业革命末做出任何反应。文人学者热衷于科举功名和经院式考证古籍医典,虽有争论和分歧,而真理的判别标准不是实践却是以古代经典为准,引经据典,墨守成规,毫无建树。300年来中医与西医差距越来越大。 现代西医好在有多种诊断设备,而中医几乎是赤手空拳。举个比方讲,武艺高超的武林高手与手持冲锋枪的现代士兵相比,就一般而言现代士兵是要占上风的。1700年,英国人鲁滨孙旅行到中国看到清王朝人口数亿拥兵百万但是武器落后,就不禁说道:“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万名德国或英国步兵,加上一万名骑兵,只要指挥得当,就能打败中国的全部军队。”(《鲁滨孙历险记》英国丹尼尔.笛福写于171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388页)。作者在书中借鲁滨孙而说的这番话,不幸地预言中了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军队的失败。 中医发展迟后危及中医存亡,由于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主观经验性和模糊性,实有必要借助现代测试仪器比如四诊仪,延伸医生的感官,使其在定性和定量方面更加客观化、精确化,这也是中医发展当务之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