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医基础理论精解
释义

书名:中医基础理论精解

图书编号:2049412

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

定价:18.0

ISBN:781010985

作者:李其忠

出版日期:

版次:

开本:21cm

简介:本书分为导读总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体官窍、病因病机、养生治则、方药基础等九部分,依据内容类别而分章,每章之中再分列专题。

目录

导读总论

1.中医基础医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3.辨证论治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4.中医与西医在学术体系上的区别

5.四大经典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6.中医学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7.中医学发祥于传统的思维方法

8.中医学现代研究方法的归纳

阴阳五行

9.阴阳概念的起源与阴阳的基本属性

10.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及其运用

11.阴阳对立制约的理论及其运用

12.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及其运用

13.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及其运用

14.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及其运用

15.阴虚的概念及五脏阴虚的辨析

16.阳虚的概念及五脏阳虚的辨析

17.学习和运用阴阳学说的注意点

18.五行概念的起源及其各自特性

19.依据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演绎和分类

20.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21.五行生克理论阐述五脏之间生理联系

22.五行生克异常阐述五脏之间证候传变

23.五行学说在诊断学上的具体运用

24.五行学说在治疗学上的具体运用

25.学习和运用五行学说的注意点

气血津液

26.人体之气与古代哲学之气的概念异同

27.人体之气的生成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28.人体之气的生理作用及气虚表现

29.气机的概念及气机失调的常见类型

30.元气的概念及其组成、分布与功能

31.宗气、中气的生成、分布及功能

32.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及功能

33.气虚的常见原因及五脏气虚的辨析

34.血的生成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35.血的生理功能与血虚的病理分析

36.血的正常运行与血行失常的常见类型

37.气帅血母的具体含义及临床意义

38.津液的概念及津与液的区别

39.津液代谢的理论及代谢障碍的机理

40.津液的功能与津液亏虚的病理表现

41.气与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42.血与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藏象学说

43.中医学之藏象与西医学之脏器的概念异同

44.脏、腑有别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45.奇恒之腑的称谓由来及胆的归属

46.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及其具体体现

47.心主血脉的含义及其外在表现

48.心主神志的含义及其外在表现

49.神志活动归属于心的原因探析

50.心的常见病证对心功能的病理影响

51.肺主气的含义与肺气不足的病理影响

52.肺主宣发肃降的具体体现及其失常的病理表现

53.肺主通调水道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54.肺朝百脉与肺主治节的含义

55.脾主运化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56.脾主升清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57.脾主统血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分析

58.肝主疏泄的含义及生理意义

59.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的病理分析

60.肝主藏血的含义及其失常的病理表现

61.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的证治异同

62.肝风内动的常见类型及病机分析

63.肾主藏精的含义及肾中精气的来源

64.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及其外部表现

65.肾主水液、肾主纳气的含义及生理意义

66.肾无实证的辨析及肾的常见病证

67.五脏与五志、五液、五华相关的基础理论

68.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及病理影响

69.五脏功能的整体调节及临床意义

70.胆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71.胃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72.小肠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

73.大肠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74.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75.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所属脏腑

76.中医学对脑的生理功能的主要论述

77.女子胞在生理上与有关脏腑经络的联系

经络学说

78.经络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79.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探索

80.经络的分类命名及其大体组成

81.关于十二经脉的命名依据

82.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的分布规律

83.十二经脉的大体走向及流注次序

8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及其生理病理意义

85.十二经脉起止部位及循行分布简介

86.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及其生理作用

87.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概况及基本功能

88.经别与别络各自的分布、功能及两者的区别

89.关于分经辨证、循经取穴、药物归经

形体官窍

90.五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91.头面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2.颈项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3.背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4.胸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5.胁肋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6.腰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7.腹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8.四肢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99.眼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00.鼻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01.口腔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02.咽喉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03.耳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04.前阴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05.后阴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病因病机

106.中医病因学分类的主要论述

107.审证求因与从化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08.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的一般特点

109.寒郁化热、湿郁化燥的机理分析

110.风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风”的区别

111.寒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寒”的区别

112.暑邪的致病特点及“暑无内生”之说

113.湿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湿”的区别

114.燥邪的致病特点及其与“内燥”的区别

115.火、热之邪的异同及其与“内火”、“内热”的区别

116.疠气的概念、成因及致病特点

117.内伤七情的概念、致病特点及病理机制

118.饮食伤的概念、分类及致病特点

119.劳逸伤的概念、分类及致病特点

120.水、湿、痰、饮的概念异同及致病特点

121.瘀血的概念、成因及致病特点

122.药邪的概念、成因及致病特点

123.医过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的分类

124.中医学对发病形式的大体分类

12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意义

126.虚、实的概念及假虚、假实的形成机理

127.阴阳制约失常、资生无由的病机变化

128.阴阳格拒的概念及病机分析

129.亡阴、亡阳的概念及两者的鉴别

130.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的病机变化

养生治则

131.“治未病”的含义及所涵盖的内容

132.养生的概念、层次及积极意义

133.中医学对人体衰老的机理研究

134.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及特色所在

135.起居养生与房中养生概要

136.药食养生与情志养生概要

137.中医治则理论的层次研究

138.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含义及运用

139.急则治标与治病求本并无矛盾

140.正治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141.反治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142.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其各自的运用原则

143.调整脏腑功能的常用治疗原则

144.因人制宜治则的具体体现

方药基础

145.中药的药性及其药性理论的形成

146.中药“四气”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47.中药“五味”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48.“升降浮沉”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49.药物“归经”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50.“引经报使”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51.药物“毒性”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52.中药“七情”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53.“君臣佐使”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54.配伍禁忌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