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淡水之战 |
释义 | 1884年(清光绪十年)10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台湾淡水(沪尾)抗击法军入侵的作战,系中法战争后期清军在东南沿海战场获得较大胜利的一次抗登陆战斗。 名称:淡水之战 地点:淡水城 时间:1884年 参战方:清军,法军 结果:清军获胜 主要指挥官:利士比 台湾淡水之战过程1884年10月1日,在法远东舰队主力进攻台湾基隆的同时,舰队副司令利士比少将率领4艘军舰驶抵淡水,企图打开淡水港,占领淡水城,策应基隆方向法军主力的作战。2日晨6时30分,淡水守军趁法军逆光难于观察瞄准之际,先行开炮攻击法舰,打乱了利士比的进攻准备。4日,3艘法舰载陆战队300名由基隆驶抵淡水海域。利士比得到增援,准备在大风停息之后实施登陆作战。淡水守军严阵以待。8日晨9时起,法舰发炮猛轰清军阵地,并用小艇载陆战队于北岸海滩登陆,占领滩头阵地。l0时许,法军登陆部队发起冲击,当逼近丛林时,清军伏兵骤起,双方展开激战。正午,法军不支,溃败退却,守军追击至海滩。 历史评价此战,法军战死和溺死者达百余名。侵略者供称,此次失败,使全舰队为之丧气。战后,法军一直未敢再度进犯淡水,使侵占基隆的法军成为一支孤军,两路夹击合取台北的企图化为泡影。 广东淡水之战孙中山指挥革命武装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以后,广东革命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时,中国北方的政局正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率部倒戈,发动“首都革命”,导致直系军阀全线溃败。北方出现了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三派势力既妥协又争斗的局面。 冯玉祥是一个有头脑的、同情革命的军人。他与孙中山早有书信来往,并深受其影响。北京政变后,他立即电请孙中山赴京共商国是。1924 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毅然偕夫人宋庆龄乘舰离粤赴京。 孙中山北上后,盘踞在惠州的陈炯明认为反扑时机已经到来,遂自任“救粤军总司令”,于1925 年1 月7 日发布大举进犯广州的命令。他得到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的帮助,并联络驻在广州的滇桂军阀和反动势力作内应,妄图一举成功,实现其统治广州的美梦。 孙中山到达北京后,由于积劳成疾,肝病恶化,卧床不起。北伐军谭延闿部和朱培德部出师不利,兵败江西。广州留守府群龙无首,内外交困。 双方军力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 1925 年1 月15 日,广州大本营决定东征,并发布《东征宣言》。2 月1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州大本营发出总动员令,并作出东征陈炯明的部署。中共广东区委发表了“檄告广东工农群众,保卫革命,打倒陈炯明”的文告。 战斗主力此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一般称为黄埔校军)和粤军。粤军由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负责军中政治工作。在粤军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于1 月16 日奉命从香洲返回广州,全力投入东征作战。 侧翼部队参加此次东征的还有滇军、桂军、湘军等部队,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担任联军总司令。东征部队分兵三路,滇军和桂军分别担任左翼和中翼,粤军主力张民达第二师、许济第四师和黄埔校军等部,担任右翼。叶剑英所在的第二师下辖第三旅和第四旅约8000 人。粤军经过一年整训,在士气、纪律和装备、技术等方面都大为提高。尤其是第二师的战斗力较强,充任东征右翼军的开路先锋。 编入右翼军的黄埔校军两个教导团约3000 人。教导团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教导团的军事装备几乎都是由苏联供给的。 武器精良,士气高涨,军纪严明。 敌军实力当时,敌军号称7 个军, 10 万人(实际只有6 个军约五六万人)。陈炯明蛰居香港,遥控指挥。其部署是:以盘踞惠州、平山、淡水的叶举部,向宝安、东莞进攻;以盘踞潮州(潮安)、汕头的洪兆麟部,经海陆丰,西出淡水,进窥广州;以盘踞赣边及河源、五华的林虎部,向南移动,分兵向龙门、增城北面靠拢,与叶举部相呼应。同时,陈炯明还勾结江西军阀方本仁出兵,夹攻广州。敌军各部名义上由叶举任总指挥,实际上各军之间,勾心斗角,互不信赖。陈炯明见此情景,只好从香港返回惠州,直接指挥各部,迎战东征军。 过程战役初期战役初期,东征军的左、中翼军各怀异志,与陈炯明暗中勾结。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按兵不动,桂军总司令刘震寰溜走香港。唯有右翼军按原定计划出征。 作为东征右翼军先头部队的第二师,在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下,于1 月26 日从广州出发。面对兵力众多但又一盘散沙之敌,张民达和叶剑英提出了猛进、猛攻、猛追、猛扑的“四猛”作战方针,率领全师官兵英勇奋战,只几天功夫就扫清了石滩、石龙一线敌人。2 月4 日拂晓,与敌熊略部遭遇,将其击溃,缴枪数百支,俘敌数百人。敌人急调2000 余兵力来增援,二师又将其击退,并乘胜攻克广九铁路线上的常平。这时黄埔军校教导团亦进到常平。两军会师后,力量倍增。2 月10 日二师进抵淡水城郊。 协力攻城为了攻打淡水,叶剑英带领参谋人员对敌情进行了详细侦察。他了解到,盘踞淡水城的敌军有熊略残部及翁腾辉、林烈、盂献祥等部约三四千人,兵力不少。他还直接到淡水城郊前沿阵地勘察地形。他发现,淡水城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垣系泥土筑成,又高又厚,有上中下三层射击孔。敌军为了防备粤军夜间攻击,在城墙高处装有照明设备。城之四周为洼地,近郊为土山,地势十分险要。 叶剑英看了地形之后,感到淡水城虽然不大,但易守难攻。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友军配合,周密部署,协力攻城,才能取胜。他与张民达师长商拟了作战方案,便赶到驻在龙岗的总司令部,报告协攻淡水城作战计划。蒋介石、周恩来、加伦等人详细地听取了他提出的攻打淡水的部署,并一起进行了商讨。 大家经过研究,确定黄埔校军由平湖、龙岗突击淡水南面;粤军自城西北、东北面进击。2 月15 日,二师与黄埔校军一起向淡水发起攻击。此时,敌军凭借工事猛烈还击,周恩来与各级党代表鼓励黄埔校军奋勇战斗。张民达、叶剑英身先士卒,勇猛攻城。经半日激战,东征军攻进城内,毙敌百余人,俘敌千余人,其中有敌军旅长、团长等军官10 余名。苏联顾问罗加乔夫目睹革命将士作战如此英勇,高兴地对张民达、叶剑英说,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的革命军队这样了不起,当年与白匪军作战的苏联红军也不过如此。 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当天下午,洪兆麟部2000 多人从沙坑方向向淡水猛扑过来。黄埔军校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脱逃,教导一团三营营长王俊指挥不力,连吃败仗。蒋介石惊慌不已,下令退却,自己跑到离城几公里远的破庙里隐蔽起来。这时,张民达、叶剑英仍率领第二师一部坚守在城内,因部队主力已出城追击熊略等叛军残部,城内兵力已很少,张、叶乃亲率师部警卫连等部队,以机枪、驳壳枪反击敌人。叶剑英指挥部队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冒着枪林弹雨,与友军联络。午后4 时,敌人被打退以后,战场稍现沉寂。叶剑英亲自跑到北门向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通报敌情,提出:左翼敌军来势凶猛,已彼击溃,迟却20 里。但右翼方面恐不能支持,我师拟以一部增援右翼,请贵团接应。何应钦以未知右翼情况和未奉蒋校长命令为由,予以推托。 大获全胜敌军又开始反扑过来,叶剑英急速返回右翼阵地指挥战斗,将敌击溃。 接着,他第二次找到何应钦,说:左翼敌人确已退去,我师正追击前进,现应火速迎击右翼敌人,请贵团接应。何应钦仍犹豫不决。过了一会儿,敌情越来越严重,何应钦始同意出击右翼敌军。经过两军协力作战,才将右翼来犯之敌击溃。全胜,淡水转危为安。几十年后,叶剑英回忆说:“淡水一仗打得很苦。” 他和周恩来偶尔谈起淡水之战,谈起蒋介石、王柏龄的仓皇窘态,不由发笑。 16 日晨,敌又纠集兵力攻打淡水东门。张民达和叶剑英率部在友军配合下发起反击,迫使敌人向平山一带退却。革命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