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棉所42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物名称:中棉所42 作物类别:棉花品种 品种特性:早熟棉 省级审定:豫审棉2002001 育种者:喻树迅、范术丽、原日红、余学科、黄祯茂、宋美珍 适应性和适宜地区: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种植,也适宜在京、津、唐地区和新疆北部棉区作一熟春棉种植 品种简介中棉所42(中110)以早熟、丰产、抗病的育种中间材料中061723为母本,与抗病、优质品系中916448为父本杂交,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病地进行抗性锻炼与单株选择育成。1998—1999年参加河南省夏棉品种区域试验,同期还在新疆作示范试验,2000—2001年被推荐参加河南省夏棉生产试验,200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生育期平均为107天,株高74cm,植株筒型稍松散,茎杆中粗有茸毛、杆硬、抗倒伏、果枝始生节位6节,果枝上举,叶片较大,深绿色,铃卵圆有尖,结铃性强,吐絮畅,絮色泽白,铃重5克,衣分38%、衣指6.6克,子指10.2克,单株成铃9.6个,霜前花率86.4%。 纤维品质:农业部纤维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结果两年平均,2.5%跨长28.9mm,整齐度49.04%,比强度22.5cN/tex,伸长率6.32%,马克隆值4.16,光反射率75.62%,黄色度8.35,品质优良。 抗病性:1998年经河南省抗病鉴定公证单位河南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中棉所42枯萎病指为0,黄萎病指1.07,属双高抗枯、黄萎病品种。 产量表现1996年参加所品系比较试验,在严重受涝的情况下,霜前皮棉每公顷885kg,比对照中棉所16增产18.0%,1997年霜前皮棉每公顷1035kg,比对照中棉所16增产10.7%。1998—1999年两年参加河南省夏棉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霜前籽棉每公顷2481.8kg,皮棉每公顷产量1101kg,霜前皮棉954.6kg,比对照中棉所16分别增产3.83%、16.35%和16.37%,分别居参试品种第2、1、1位。在河南省夏棉品种区域试验中,均表现优质、丰产、抗虫,被推荐参加2000—2001年河南省夏棉生产试验,皮棉每公顷产量1073.4kg,比对照增产8.06%,居参试品种第2位;每公顷霜前皮棉产量913.05kg,比对照增产8.48%(对照品种为豫棉12)。在安阳的生产示范中,霜前皮棉每公顷1125kg,比对照中棉所增产10.3%;在河南中牟的生产示范中,每公顷霜前皮棉产量1170kg,比对照豫棉12增产12.2%。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下旬在小麦行间干籽播种,后灌麦黄水或灌水后适墒下种。 2、麦收后苗期管理。及早灭茬,防治蓟马,灌提苗水,施提苗肥尿素每亩5—7.5公斤。 3、合理密植。每亩留苗5000—7000株,单株留果枝7—9个。 4、适当化调。根据田间棉花长势在盛蕾期至花铃期喷缩节安2—3次,每亩每次用缩节安原粉1—3克。 5、适量施肥。除苗期追施少量提苗肥外,盛蕾至初花期每亩应追施棉花专用肥25公斤或尿素15—20公斤。 6、及时治虫。按照害虫防治指标及时防治棉铃虫和棉蚜等害虫。 7、新疆北部棉区及京、津、唐地区的栽培技术要点,以密、矮、早、化调为中心,加地膜覆盖,即4月下旬播种,播后盖膜,每亩留苗10000株,总果枝数6—7万个,株高50—60厘米,蕾花铃期喷缩节安2—3次,每亩每次用原粉1—3克即可,要避免用量过大,导致减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