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 平装: 23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811355499, 7811355493 条形码: 9787811355499 尺寸: 24.8 x 17.8 x 1.2 cm 重量: 358 g 作者简介陈红旗,1974年生,吉林双辽人。200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嘉应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数项,发表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主要是对1923-1933年十年间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背景进行阐述和论证,从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文学革命”,到20年代末创造社和太阳社提 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体体验,无产阶级文艺诉求下的团体、刊物与理论、创作,以及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种种因素,促成了中国左翼文学的生成。《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作者对这一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命题的发生进行了颇具说服力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目录序 绪论 第一章 “文学革命”口号力量的衰竭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 第一节 “文学革命”口号力量的衰竭及其因由 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酝酿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 第二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体体验 第一节 关于“俄苏体验” 第二节 关于“日本体验” 第三节 关于“中国体验”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艺诉求下的团体、刊物与理论、创作 第一节 创造社:从《洪水》、《文化批判》到《思想》 第二节 太阳社、我们社和引擎社:从《太阳月刊》、《我们月刊》、《引擎》到《拓荒者》 第三节 “左联”:从《萌芽月刊》、《前哨》到《文学》 第四章 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第一节 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 第二节 异中之同: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的论争 第三节 道不相谋:鲁迅与新月社作家的论争 第四节 鲁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想的超越性 第五章 中国左翼文学的生成 第一节 中国左翼知识界的形成 第二节 传统“革命”资源的吸纳与创建无产阶级文化的诉求 第三节 文艺与革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 第四节 “文学是宣传”:左翼文学的本质界定与意识形态泛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