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隐士-身份建构与社会影响
释义

基本信息

作 者:胡翼鹏 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1

版 次:1

页 数:267

字 数:274000

印刷时间:2011-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0972887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追问中国隐士的身份合法性入手,运用知识考古学和解释学等社会学理论与视角,通过对记录隐士形象的传记文本的综合分析,系统地澄清了中国隐士的身份建构机制,并在发掘隐士身份建构机制的过程中,全面呈现隐士自身实践角色规范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准则与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接受隐士、认同隐逸的心理倾向,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隐士具有的独特社会功能,由此从总体上透视出中国隐士承载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大众接受隐士和隐逸所蕴含的社会思想。

本书由胡翼鹏所著。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隐士的总体类型特征

第一节 隐士的身份形象溯源

第二节 隐士的不同称谓考略

第三节 隐士形象流变折射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国隐士身份建构的德行基础

第一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人伦情感:孝

第二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人际关怀:义

第三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人文修养: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隐士身份建构的个性行动

第一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本质根据:不仕

第二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个性行动:逃遁

第三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经典借口:托病

第四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操行砥砺:不入城市

第五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自我体认:衣服

第六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艺术手段:饮酒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隐士身份建构的社会机制

第一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认知基础:社会舆论

第二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政治过程:征辟制度

第三节 隐士身份建构的话语甄别:历史书写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隐士的人生准则

第一节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第二节 达则兼济,穷则独善

第三节 逍遥自由,远祸保身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隐士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第二节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第三节 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第四节 功成不居,退让明志

第五节 乐山乐水,悠闲适意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隐士对士人群体的示范影响

第一节 士人以道自任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 士人入仕为官的现实追求

第三节 士人的隐逸情结与实践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隐士与官员群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传统官僚系统的生态特征

第二节 官员群体的隐逸实践

第三节 隐士与官员之间的互动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隐士与帝王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帝王的社会角色

第二节 隐士与帝王之间的互动

第三节 小结

第十章 隐士及其隐逸行动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隐士的社会安全阀功能

第二节 隐士的道德整合功能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部分章节

第一章 中国隐士的总体类型特征

在以“士”为中心词构成的称谓中,有一类就是隐士。与“士”以道艺为身份标识特征不同,隐士的身份根据首先在于“隐”,然后才是道艺。既然春秋战国以降,“士”指涉的对象并不构成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独立阶层,那么隐士作为“士”的一个特殊类别,是否因其特殊而构成一个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独立阶层?答案是否定的。葛兆光根据汉字的分类和归类方式指出,古代中国分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并以此表象作为现象与事务分类的依据。这种分类观念与西方的、近代的分类观念不同。①李培林在谈到传统分类与现代社会分层的差异时认为,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是习惯于根据现象特征进行归纳性的区分,而不是根据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性的区分。②社会分层的本质根据是,人们在核心社会资源获取方面具有相似的能力或权力,而隐士,甚至“士”构成类别的根据并不是在核心社会资源获取方面的能力或权力,而是他们的行动表现和精神内涵。

事实上,隐士及其各种称谓所涉及的具体个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方面的特征霄壤悬隔,由此造成历代学者对隐士的身份界定和辨识莫衷一是。何为隐士,谁为隐士,人人言殊。因此,隐士虽然一脉相承“士”的精神内涵,但也同样不构成一个高度同质的阶层,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不至于将隐士简单粗暴地置于某个静态的、单一的审视框架之中。

……

P2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