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许志英,邹恬 编 丛 书 名: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5051142 出版时间:2008-01-01 版 次:1 页 数:1263 装 帧:平装 开 本:大32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图书 > 套装书 > 文学艺术 内容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套装上下册)》时间上涉及60年,即从1917年至1976年。分为六编。第一编为“五四:人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为“文学与革命”(1928—1937);第三编为“战争与文学”(1937—1949,国统区);第四编为“延安文学”(1937-1949);第五编为“英雄主义的高扬与人的迷惘”(1949—1966);第六编为“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一部文学史主要是作品的历史,而一个时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动更丰富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我们的这个课题正是在确认了创作思潮的概念之后,才确定下来的。本课题主要想对现代文学创作思潮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目录序 许志英 邹恬 绪论 第一编 五四:人的文学(1917-1927) 第一章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 第二章 “自我表现” 第三章 个性解放 第四章 人生探索 第五章 “非战文学” 第六章 “乡土文学” 第七章 反帝主题的初步形成 第八章 历史与现实之间 第九章 “光赤式的阱”——革命加恋爱 第十章 个性解放主题的淡化 第二编 文学与革命(1928-1937) 第一章 文学与革命 第二章 反封建主题的深化 第三章 从“短裤党”现象到“子夜”现象 第四章 “咆哮了的土地” 第五章 “十字街头”的徘徊与抉择 第六章 灰色的人生与变形的灵魂 第七章 都市的五光十色 第八章 远离尘嚣并非净土 第九章 反帝抗日文学的兴起 第十章 时代的激情与个人的梦幻 第十一章 叛逆的与隐逸的 第十二章 “大众化”与“化大众” 第三编 战争与文学(1937-1949,国统区) 第一章 抗战文学的兴起 第二章 历史、个人与道德自救 第三章 人性的审视 第四章 怀乡主题 第五章 “精神奴役的创伤” 第六章 浪漫传奇的现代包装 第七章 民族形式问题 第八章 现实讽刺与政治讽刺 第四编 延安文学(1937-1949) 第一章 文艺整风 第二章 启蒙与被启蒙 第三章 题材取向(上) 第四章 题材取向(下) 第五章 自我忏悔后的文学主题 第六章 现代化和民族化 第五编 英雄主义的高扬与人的迷惘(1949-1966) 第一章 历史与主体之间 第二章 “人”和“自我”的失落 …… 第六编 “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 跋 前言本课题——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比较确切的表述,应当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主潮或主流。究竟什么是文学思潮,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已有的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诸如李何林著《近二十年来文艺思潮论》、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朱寨主编《当代文学思潮史》,侧重于对文学运动、思想论争、理论倡导等方面的爬梳剔括、探幽发微。这似可称作理论思潮。那么,对思潮是否还有另外的认识、理解,我们想是可能有的。至少,与理论思潮概念相对称,可以提出一个创作思潮的概念。一部文学史主要是作品的历史,而一个时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动更丰富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我们的这个课题正是在确认了创作思潮的概念之后,才确定下来的。本课题主要想对现代文学创作思潮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时间上涉及60年,即从1917年至1976年。分为六编。第一编为“五四:人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为“文学与革命”(1928-1937);第三编为“战争与文学”(1937-1949,国统区);第四编为“延安文学”(1937-1949);第五编为“英雄主义的高扬与人的迷惘”(1949-1966);第六编为“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一197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