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王铁仙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3859 出版时间:2008-11-01 版 次:1 页 数:366 装 帧:平装 开 本:大32开 内容简介这本集子把“文学精神”作为主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曲折多变,流派纷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至今还在演进,未有止境。其中,最能吸引读者的,是许多作品里蕴涵着一定的文学目标和社会理想。这些目标和理想并不一致,有的我们今天未必能够认同。然而,这些作者有坚执的目标,有热切的理想,从而散发出他们的生命热力,却都是应该肯定的、赞赏的。 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反映”,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也是一种“反映”。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从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理想中的人和社会,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这种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 作者简介王铁仙,1941年生,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1985年本科任教期间获上海市首届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曾任华东师大副教务长(1986—1992)、副校长(1992—2001)。著有《瞿秋白论稿》(1984)、《瞿秋白文学评传》(1987)、《新时期文学二十年》(2001),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2005)、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2002—)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 《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和论文获多项奖励,其中《瞿秋白论稿》获上海市首届(1979—198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02—2003)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04—2005)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目录序 钱谷融/1 辑一 个性主义的潮流 中国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潮流/3 鲁迅与中国近代的个性主义/23 周作人的人性观与个性主义思想的嬗变/35 关注非理性的自我/53 辑二 五四文学的传统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71 从回归走向辉煌/101 文学的社会性与写作的个性化/119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123 辑三 左翼文论的得失 中国左翼文论的当代反思/135 瞿秋白左联时期的文学理论/163 瞿秋白的大众文艺论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189 瞿秋白:在政治与文学之间/198 辑四 鲁迅精神的光耀 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215 鲁迅的魅力/251 我们还要鲁迅/257 鲁迅与瞿秋白:相通相契的心灵/26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