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施咏 著出 版 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版 次:1

页 数:281

印刷时间:2008-4-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07512103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一个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书以“中华民族”及其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的基础上,采用偏向于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质,力图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更深的层次对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和外化形态等作相对全面的探讨,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音乐审美心理学。

全文共分八章,分别对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构建的预设、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味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施咏,1971年生,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2003年考入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师从王耀华教授、乔建中研究员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致力于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其中《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博士论文《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是本领域第一部研究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化特征的专著。

目录

前言

概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之缘起

一、释名与研究的性质、范围

二、课题之缘起

1. 心理学与民族学——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2. 心理学与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心理学层面

3. 民族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一一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拓展

4. 美学与民族音乐学~一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层面

5. 美学、心理学、民族学与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预设

三、相关研究状况的述评

第二节 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非实证性方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章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本章内容导引: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之发生、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系统中地理环境(山脉水系、气候因素)、人种特征的作用,社会系统中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政治结构的规范、哲学伦理思想的浸润、宗教宗法的分流、原始神话的滋养以及作为深层心理结构的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三者作为合力系统共同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

本章关键词:音乐民族审美心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集体无意识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受一定的内部根源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与影响,也遵循着审美发生学的逻辑,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审美心理、艺术之间层层制约的关系。正如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这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揭示为我们探讨民族的审美心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颇具参考意义的思路,不同民族之间审美心理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在以生产力为核心要素的前提下结合更多的其他因素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将影响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诸多基本条件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作为深层心理结构的“集体无意识”的三个部分或层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前两部分,即民族赖以生存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两者作为传统外界刺激物的长期作用下,得以形成民族审美心理的浅层结构。而后者“集体无意识”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是超越了一切个人经验之上的、从遗传中获得带有普遍性的“种族记忆”。

第一节 自然系统的作用

自然系统主要指的是特定的地理条件(包括山脉、水系、地形、地貌等)、气候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族生理特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