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释义

研究所简介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简称“城市所”)的前身为“北京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4年5月,主要从事城市气象科学研究。1999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 “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11月在国家公益类院所改革中,成为中国气象局所属的八个国家级专业气象研究所之一,并更名为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简称城市所)。内设机构调整为:探测与信息技术研究室、生态气象研究室、预测技术研究室、气象灾害研究室和办公室。2005年1月,北京市气象局成立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挂靠城市所,负责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及城郊观测站的业务管理和相关科研工作。2006年成立“城市气象与城市灾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根据城市所科研业务工作现状,原机构调整为由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城市边界层气象研究室、城市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室、城市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室、城市气象探测研究室及办公室组成。

城市所是我国首家专门从事城市气象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主要在城市探测技术,城市气候变化,城市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演变机理及精细预报技术,城市气象要素变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城市所有一支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全所平均年龄39岁;博士及博士后,占37%;硕士占42%;研究员占10%;副研究员占59%。

城市所是我国首家从事城市气象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以“三个面向”作为指导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即 “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特别是城市发展的需要、面向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和拓展气象领域的需要、面向北京城市发展和奥运服务的需要”,在城市探测技术,城市气候变化,城市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演变机理及精细预报技术,城市气象要素变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创和发展我国城市气象学,拓展城市气象服务新领域。

城市所目前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业务化。针对华北地区的中尺度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自动临近预报系统,北京地区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已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并在多个单位推广应用。

城市所积极开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注重学科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业务化转化,与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内蒙、河北等省市的气象局等诸多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俄罗斯、丹麦、韩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波兰、日本、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并逐步建成为以城市气象研究为特色的、具有国内一流专业水平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气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现任领导

所长 梁旭东 博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副所长 张小玲

书记 齐宪明

机构设置

办公室

城市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室

城市边界层气象研究室

城市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室

城市气象探测研究室

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

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

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城市气象预测技术研究

以提高城市精细天气预报水平为目的,重点开展城市中小尺度及微尺度的数值模拟和预报技术研究;城市加密观测资料同化与分析技术研究;数值模式产品的检验与评分技术研究;数值产品释用技术研究;天气过程分析与物理参数化技术研究。

方向1 城市精细预报技术研究

方向2 资料同化与分析技术研究

方向3 数值预报释用及评分检验技术研究

方向4 短时预警技术研究

城市气象探测和信息技术研究

以城市大气和环境变化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城市及周边地区探测网布局。对部分特种气象探测仪器的原理和观测方法进行应用试验研究,研究各类探测数据的获取、质量控制、存储、分析处理、资料集成、数据检索和分发技术。

方向1 城市气象探测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

方向2 城市气象数据支撑系统研究

城市生态气象研究

以城市生态变化和气候变化为主要对象,着重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研究城市化引起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城市天气气候资源利用;研究城市复杂下垫面大气边界层中污染物扩散和传输的物理化学过程。

方向1 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

方向2 城市生物气象研究

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以城市气象灾害和紧急事件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干旱、沥涝、高温热浪、雷电、低能见度、冰雹和与城市生命线相关的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评估方法、防御对策及防御工程技术研究。

方向1 城市精细预报技术研究

方向2 资料同化与分析技术研究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高频噪声控制和初始化方法研究

项目名称:北京市城市化形成的边界层扰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研究

项目名称:微型无人驾驶飞机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

项目名称:北京市能见度与大气细颗粒物关系的观测研究

项目名称:北京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关键技术研究(FDP)—项目

项目名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中大气环境支撑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北京奥运短时临近预报实时业务系统的开发

项目名称:北京地区人工消雾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超级城市(群)的精细预报示范系统

项目名称: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评价与适应对策分析

项目名称:北京风沙天气的监测和预测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城市热岛高温热浪监测及预测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影响城市群高速路安全的高危险天气预报系统

项目名称:全球定位系统单双频地基水汽遥测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北京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关键技术研究(FDP)—项目

项目名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中大气环境支撑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超级城市(群)的精细预报示范系统

项目名称: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评价与适应对策分析

项目名称:北京风沙天气的监测和预测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城市热岛高温热浪监测及预测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全球定位系统单双频地基水汽遥测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地国家野外站共享建设

项目名称:风廓线仪改造升级技术开发

项目名称:北京地区花粉粒子影像数据分析系统

项目名称:数字化能见度监测仪监测技术改进

项目名称:城市环境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

项目名称: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在空气污染潜势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名称:用能见度推算2.5um细粒子浓度方法的研究

人才培养

博士后工作站

2006年6月,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正式获准成立“城市气象与城市减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照学科优势和资源共建共享原则,根据《中国气象局-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协议》,“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与“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 双方将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并以此为切入点,以“城市气象与城市灾害”领域为核心,在城市气候与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及防灾减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城市化与城市灾害问题、城市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培养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并不断扩大合作内容和范围。

2006年11月8日,“城市气象与城市灾害”博士后备忘录签字仪式在北京市气象局隆重举行。

近年来,北京城市所以服务奥运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气象与城市灾害基础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短时临近灾害天气研究、城市环境气象应急探测及资料应用、城市灾害评估体系等方面通过与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骨干,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评估方面、3S技术的数据支撑平台、区域气候模式、区域的生态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在博士后培养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能提供条件优势的博士后培养科研环境。在此基础上,双方借助城市灾害领域的课题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进一步强强联合势必推动城市气象和城市减灾领域的长足发展。

优秀人才

城市所高度重视领军人才的培养,在科研成果、业务服务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在首都的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先导作用,而且在北京区域中心的业务体制改革中,也发挥了国家级科研所应有的牵引和辐射作用。近几年来,城市所先后有多人次分别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气象科技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经济技术创新标兵”、“涂长望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科技新星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科委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科研工作,培养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

新星计划的培养期为三年,分A、B两类进行资助,其中A类为正在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重大或重点项目等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进行相关的培训、交流、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提供培养经费;B类为具有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提供启动性研究经费及培养经费。

自1999年至今,城市所已有4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其中2人入选A类资助计划,2人入选B类资助计划。入选人员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且目前已成为北京市气象局和城市所的业务骨干。

文化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参观上甸子大气本底站

城市所组织MATLAB软件培训

山区孩子们的盛大节日--3.23上甸子科普宣传活动记实

北京城市所工会组织保龄球比赛

城市所举办“地球的红飘带”拓展活动

进深山参观霞云岭站 访贫困了解大草岭村城市所参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

走进挂甲峪 感受新农村

传承先辈气象精神 实现科技创新突破

成就荣誉

近几年来,将主要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气象服务科研任务为核心,进行有关城市气象科学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预报技术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与奥运会有关的气象保障技术研究。 城市所目前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业务化。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已于1999年投入业务运行;“北京地区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已投入北京市气象台日常业务;“城市规划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的相互关系研究”成果已在珠江三角洲、大连等地得到应用;2005年由城市所与美国国家大气中心联合开发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已经在天津、青岛等地推广应用,2005年6月下旬在天津举行的“亚欧财长会议”期间,该系统提供了准确的对流临近预报,受到大会组委会的表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