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精装: 73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40646497

条形码: 9787540646493

尺寸: 20.6 x 13.8 x 5.2 cm

重量: 762 g

作者简介

张梦阳 男 1945年3月生于甘肃天水,祖籍山东临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在北京二中读六年中学,从韩少华、潘逊皋、陆庭栋等老师处受益颇深。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革”中毕业分配到农村教书,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读书、写作。1979年在林非等老师帮助下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攻鲁迅学,20余年来从未敢有丝毫松懈。主要著作有:《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主要编者)、《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静斋梦录》;新撰论文有《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等;译著有《中国人气质》(与人合译)。现正撰写《中国鲁迅学通史》,并准备创作反映20世纪中国学者精神历程的长篇小说《浊世清梦》。

内容简介

《中国鲁迅学通史——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包括以下三卷:

上卷 主要界定鲁迅学和鲁迅学史的概念和内涵,阐明研究鲁迅学史的意义以及本书的框架与要义;从宏观上描述作为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鲁迅学的发展史。

下卷 从微观上透视鲁迅学研究的一些专题,对《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杂文学史等主要专题学史进行学术梳理;对鲁迅学中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的关系、学术哲学问题以及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精神解放、思维变革的双向互动进行理性反思。

索引卷 20世纪中国鲁迅学论著资料的要目索引,分为编年索引、专题索引,分别按时间顺序和学术专题编排,便于检索。

本书仅止于中国内地部分,港澳台部分除个别特例外暂不涉及。

媒体评论

序言

林 非

像鲁迅这样蕴涵着异常深刻的思想,并且还时刻关怀着整个民族的命运,从而对于后代的许多读者都充满了强烈震撼力量的作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或在几千年以来的整部世界文学史中也无疑是相当罕见的。正因为是闪烁着如此夺目的光芒和含蕴着如此炽热的感情,所以当他刚开始披露自己的作品时,就触动了同时代的一些敏锐的思想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发表出自己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来。从这样筚路蓝缕的起点,逐渐地扩大开去,于是就将对于鲁迅的研究迅速地推向了广阔与深邃。在这前后的几十年中间,曾经出现过数不清的论文与著作,用“汗牛充栋”这样的词来加以形容的话,也是丝毫都不算夸大的,这样就形成了一部鲁迅研究的历史。

不过长期以来,这部历史基本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和自足存在的状况,很少有不怕艰难与困苦的探索者去认真地加以搜集、梳理、分析和综合,然后再胸有成竹地描绘和展示出这部客观上早已存在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令人信服地指出它所获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并且从时代的高度指出它今后攀登的方向与步骤。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十余年来,已经出现了像袁良骏、杜毅伯、王富仁和王吉鹏等著名学者,以李白《蜀道难》中那种“百步九折萦岩峦”的气概,在鲁迅研究学术史的这个领域之内,作出了不少具有开拓性的建树。梦阳先生正是在他们的此种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写成了《中国鲁迅学通史》这部篇幅更为浩繁和内容更为丰富的论著。他开宗明义地标出鲁迅学是20世纪一种杰出的精神文化现象,表示要从科学的学理精神出发,进行宏观的描述、微观的透视与理性的反思。正因为梦阳先生的这部著作很好地贯彻了自己的这些主张与设想,所以就清晰地显示出了高屋建瓴的气势和鞭辟人里的风采。

梦阳先生所标举的学理精神,确实是决定着任何一位学者的论著是否取得成就抑或陷入谬误的根本性的关键。说起学理精神来,似乎已经在诸多的议论中间,被渲染成一个很玄妙的话题了。如果要对它加以简单明了的叙述的话,其核心和重点肯定在于必须全面地掌握自己所要研究的客观对象,对此进行层层渗透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然后得出自己独创与深入的思想见解来。只要像这样坚定地去身体力行的话,其实也是不难做到的。从梦阳先生很有系统的阐述中,确实可以看出他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的。

这样的一种学理精神,在中国古代早就归纳成为“实事求是”的概念和原则。这出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其意正是要凭借实证,以求得事物的真相。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里说,“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他在《清代学术概论》里,更是具体地阐述了为贯彻此点而进行的四项程序,认为“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皆循此步骤”:(1)“留心观察事物,觑出某点某点有应特别注意之价值”;(2)“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3)“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4)“更从正面旁面反面博求证据,证据备则泐为定说,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千百年以来,凡是取得了成就和产生过影响的学术论著,无论是标榜什么样的口号,追逐什么样的新潮,倡导什么样的方法,总都不会违背此种科学的治学精神与原则。因为如果离开了这个把握自己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基础工程,当然就不可能由此生发出应有的结论了。

古代罗马的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在《论学园派》中认为,“最可耻的事情莫过于还没有认识就先肯定下来”,这是说得极为中肯和严肃的话语。如果不将自己研究的任何对象都囊括无遗地收集在一起,又怎么可能对它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又怎么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的认识和结论来呢?抛开了这种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不通过艰苦求证的努力,却信口开河地乱说一通,还以此来欺世盗名,这不正像西塞罗所指摘的那样,是一种“最可耻的事情”吗?像这样完全违背了正当的研究程序,随心所欲地编排和炒作一些连自己都稀里糊涂的文字,在当前的某些传媒渠道中也还是屡见不鲜的。更为不堪的是有些无聊透顶的文字,竞充满了轻薄和下流的谩骂,这只能是暴露出谩骂者本身人格的卑劣与无耻。

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工作,确实是必须严肃地贯彻着一种科学的学理精神。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里曾这样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这就对于研究工作的整个程序和它最终的目标,都作出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从研究对象林林总总的表现中间,找出他们所具有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就可以更好地判断出此种历史进程中的各个方面和部位,在哪里存在着正确抑或谬误,收获抑或欠缺,长处抑或不足等等,像这样高瞻远瞩而又细致人微地总结着历史的进程,就可以给予人们许多经验与教训、启迪与鼓舞,以便更好地向着合理和健康的境界迈进。对于包括鲁迅研究在内的任何一种学术史的研究,以及对于鲁迅的本体的研究,自然也都是应该如此进行的。这样就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各种研究对象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还存在的不足或缺失,并且再从此出发更深入一步地去分析其历史的原因。像这样凭着科学的学理精神去进行探索的学者,当然就不会盲目和奴性地崇拜,也不会无知与狂妄地叱骂,而是要以毕生的精力去诚实地撰写出尽可能接近于历史真相的著作来。

由于在整个20世纪研究鲁迅的这部历史中间出现的论文与著作实在太多了,如果全部都要加以搜集和披阅的话,得花费多少光阴啊!攀登知识与艺术的山峰,这本来就是一桩谈何容易的事情,必须充满无穷的勇气,保持恒久的毅力,凝聚和发挥出自己浑身的才智,经历着诉说不完的艰辛和困苦,从而才有可能取得珍贵的收获。正当梦阳先生废寝忘食和全神贯注地投身于这项学术研究时,他竞还遭遇了种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这些坎坷不断地折磨和考验着他奋斗的意志,更增添了他在学术道路上发起冲刺的难度。然而梦阳先生始终都以自己坚定不移的毅力,不屈不挠地在鲁迅研究的领域中跋涉前进。正如唐代诗人贾岛在《剑客》一诗中所说的“十年磨一剑”,这真是何等的苦楚,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概!然而梦阳先生还远远地不止于此,他在自己深深挚爱着的鲁迅研究这项工程中间,竟前后掷下了二十余年的功夫,不住地摩挲玩味,沉思冥想,真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先是编纂出篇幅巨大的《1913一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接着就开始从事这部《中国鲁迅学通史》的撰述,终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目录

绪论

一、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20世纪中国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鲁迅研究的科学形态——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

三、鲁迅学——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四、鲁迅学史——鲁迅学缘起、发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转换、变迁的历史

五、本书的框架结构及其要义宏观描述

第一章 鲁迅出世:中国精神文化界的惊雷 (1919—1925)

一、鲁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二、《狂人日记》——鲁迅第一声呐喊的精神震撼

三、鲁迅杂文最初的精神反弹

四、《阿Q正传》问世时的精神效应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对《呐喊》的评论

六、鲁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七、小结

第二章 鲁迅权威地位确立后在精神文化界的反响 (1925—1927)

一、鲁迅权威地位与世界声誉的确立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鸣

三、鲁迅杂文不同的精神回应

四、狂飙社尼采精神与鲁迅精神的碰撞

五、对鲁迅文体的初步总结

六、两本鲁迅研究论集的出版

七、茅盾的《鲁迅论》—一鲁迅映象的第二次总结

八、小结

第三章 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瞿秋白的总结 (1928—1933)

一、刨造社对鲁迅的讨伐及其精神教训

二、钱杏邮的鲁迅论及其精神症结

三、冯雪峰的鲁迅观及其精神依据

四、林语堂鲁迅观的精神视角

五、鲁迅平民精神与梁实秋贵族化精神的冲撞

六、李何林编的两本集子与奇人邢桐华

七、对鲁迅作品的学术分析

八、文学史论著和国外汉学著作的鲁迅论

九、瞿秋白《序言》的精神总结

十、小结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