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军酒 |
释义 | 自古以来,军酒在战争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亲自倡导扶持酿造军酒。他对酒师们说:“军酒为军中重要之物,作用很大,平时能消暑御寒驱邪卫身,使士兵身强体壮军势威武;战时鼓动士气,使军有雷霆万钧之力;庆功祝捷时助欢助兴人气旺捷,使军欢声动而气再鼓”。唐代李延寿在《酒兵》诗中写道:“酒犹兵也,兵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在现代战争中,军酒也不可或缺,将士在出征前都要豪饮军酒,以壮军威。饮酒在战时如此重要,和平年代作为军内外交流工具,军酒同样必不可少。红军长征时,就出现了许多美酒迎送红军的感人事迹。据考证,红军长征路线起点是在福建长汀。1934年9月30日,中央主力红军红九军团整装向汀州城开发,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按他们至今流行的习俗,为红军子弟兵递上“壮行酒”,红军接过大碗一饮而尽,浑身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从此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91岁的老红军肖瑞林还记得,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湘西刘家坪长征出发,乡亲们有的手中提着葫芦装的苞谷酒,有的挎着满篮子橘叶包的糯米粑,有的拿着精心编制的布草鞋,欢送红军。 红军长征每到一地,当地群众都要用传统的敬酒方式迎接子弟兵。1935年3月16日,红军来到茅台镇,茅台百姓肩扛美酒欢迎红军,捧出一杯杯美酒慰劳将士。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女红军李坚真当场创作传唱的山歌《进遵义》:“红军歼敌进遵义,牵羊捧酒齐欢迎,分田分地掌大印,送儿送郎当红军”。描述了当年群众欢迎红军的盛况。 在杨成武将军称作“长征加油站”的哈达铺镇,至今传诵着女儿酒敬红军的故事。1935年9月20日,红一方面军经过雪山、草地的洗礼,翻越千里岷山,来到了哈达铺镇。热情的房东把一坛窖藏了18年、本来要等女儿出嫁时才能取出来喝的女儿酒拿出来招待红军战士。他说,红军给老百姓做主,当然要把酒先敬给红军。 战胜困难,军酒为将士们增添了勇气。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长征从四川嘉陵江畔出发时,非常寒冷,船早被敌人破坏了,红军只能用竹筏子架浮桥,直属水兵连的同志喝几口烧酒就架一会桥。当晚,主攻部队强渡抢滩,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 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是发生在长征中的一段佳话。1935年5月20日上午,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按彝家规矩并排跪地喝“鸡血酒”,立誓为盟,化解了汉彝矛盾。小叶丹将彝民组织起来,护送红军后续部队过境,安全通过彝族区。 1936年4月28日至5月1日,红二军团进入云南金沙江西部的雪山。大部分战士身上都是穿着单衣,脚上穿着草鞋,为了翻越大雪山,红军总部下达了“白酒加辣椒”的指示,当地百姓自发送了许多酒。这些酒使红军翻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军酒,还激发了红军将士们战胜敌人的胆魄。红军在茅台镇用85发步枪子弹把国民党的飞机打了下来创造了奇迹。该镇西面的山坡上至今还有两个巨大的弹坑,那是国民党飞机轰炸留下的。两个爆炸点相距仅30多米,可当时站在这中间的毛主席、朱总司令竟然毫发无损,百姓们都说:“这是酒神在保佑红军啊!” 长征中红军缺少医药,酒发挥了疗伤治病的积极作用。赤水是中国名酒走廊,仁怀出茅台,泸州出老窖,习水和古蔺也都出名酒。 1935年3月,红军来到茅台村,红军由于长途跋涉加上激战连连,不少红军脚上起了水泡,身上有伤。“恒兴酒坊”掌柜赖永初将珍藏的老酒拿来,亲自向红军将士解说赖茅酒的神奇之处。他说:“这酒可以强身祛病,驱寒健体,这酒里熔炼了许多种中草药,经过多年窖藏,酒质醇雅,饮不伤身,用赖茅酒泡脚更是倍显神功。”有脚伤的将士一试果然神清气爽,疲顿全无,战士们的许多小伤得到了痊愈,解除了长途跋涉的疲乏。女红军杜永莲,过草地时突然得了伤寒,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战友找来一瓶酒,让她喝下,不一会儿,身上就热得像火炭,病竟然好了。后来,茅台酒也就成为了红军当年重要的“药用酒”。 欢庆胜利,用军酒祝捷。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住进仁怀县的茅台镇。警卫员用四块银洋购买了两竹筒散装的茅台酒,中央首长与红军将领共饮,庆祝娄山关的大捷,同时也庆祝“遵义会议”的胜利,红军四渡赤水,再次经过二郎滩渡口,二郎人也纷纷捧出二郎美酒慰劳红军,同时也庆祝这四次“出奇兵”的胜利,赞扬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啊”。 任志扬一口气叙说了长征中许多军酒的故事,还意犹未尽。他感慨地说:“由于时代差距,当兵的人酒业如果提前80年诞生,一定能够为红军长征胜利发挥应有的作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