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代曲学史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07年12月2日) 平装: 76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61717905, 7561717903 条形码: 9787561717905 商品尺寸: 20.4 x 15 x 3.6 cm 商品重量: 798 g 作者简介李昌集,1949年生,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1989年于扬州师范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受业于博士导师,任中敏先生,1992年获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出版和发表论著一百多万字,所撰《中国古代散曲史》获国家教委1995年全国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海内外学术界广泛获得好评,论文《任中敏先生和他所建立的散曲学、唐代文艺学》(与王小盾合撰)获1996年《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曲学史(第2版)》认为:中国古代曲学史不是单纯的“戏曲学”史,而是“戏曲学”与“散曲学”交叉叠合,既合且分的演变史。因此,《中国古代曲学史(第2版)》从历史的完整面目出发,系统研究了古代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曲学置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古代整个文艺学系统中加以审视,揭示了曲学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文艺学的关系,剖析了“散曲学”与“戏曲学”内在的联系,展示了“戏曲学”与“曲学”逐步分化的过程,突破了一般“文艺理论批评史”的研究阐释模式,注重从“学”与“术”两个方面对曲学史加以解释,并以曲学史为基点,分析了古代文艺理论史中某些通见的学术方式。 目录导论 一“大曲学”与“小曲学’ 二 曲学史和曲学史研究的意义 三 本书的学术原则与研究体例 第一卷 元代曲学史 第一章 元代曲体形式的变迁与曲学的产生 第一节 元代曲体的变迁 第二节 元代曲学的产生 第二章 元代关于“曲”的观念 第一节 元代有关“曲”的概念及曲体分类观 一“曲”:一个既“旧”且“新”的概念 二“乐府”与“传奇” 三 “杂剧”与“南戏” 四 “小令”与“套数’ 第二节 曲体品性论 一 士夫文人的曲体品性论 二 平民文人的曲体品性观 第三章 元代的“曲史论”与有关曲史的文献 第一节 元曲缘起之诸说 一 源金说 二 文人发起说 三 曲源民间:元代“曲学”无意中透露的信息 第二节 两个视野的元曲史文献 一《录鬼簿》及其包涵的“曲史”意味 二《青楼集》:民间曲文化的珍贵资料 三 元代的曲作选集 第四章 元代的曲唱论 第一节 《唱论》所论之“唱”的性质 一“唱”的分类与“清唱 二 《唱论》的“文”雅观与清唱理论 三 《唱论》的“歌之所忌”及其意味 第五章 元代的曲体形式论 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北曲格律论 一 《中原音韵》归纳的北曲音韵体系 二 北曲“乐府”格律论 第二节 “乐府”语文规范论 一《中原音韵》提出的北曲“乐府”语文规范 二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一—“乐府”语文规范的总体纲领 第六章 元代的曲体创作论与曲体文学风格观 第一节 北曲“乐府”创作论 一 “明腔、识谱、审音”:立足于“乐”的曲体创作论 二“凤头、猪肚、豹尾”与“语意俱高”:立足于“文”的曲体创作论 第二节 元人的曲家评与风格观 一 元人的曲家评 二 元人的散曲文学风格观 第三节 元人的“戏剧”观 二 元人的“传奇”品性说 三 关于“九美”说 本卷结语 第二卷 明代曲学史 第一章 明代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历史使命 第一节 明代南北曲的起落 一 明代北曲的衰落 二 明中叶后南曲的兴盛 第二节 明中叶后文化中心的南移与吴越曲学家群 第三节 王国维:现代历史学曲学的开山 一 王国维考述的戏剧形态史及其逻辑构架 二 王国维的元剧研究 最后的结语 后记 征引参考书目举要 第三卷 清代曲学史 第一章 明代曲文化态势与清代曲学的走向 第二章 李渔的戏剧学:晚明戏剧学的集成与深化 第三章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古代戏曲批评的深化与新变 第四章 清代曲学的“复古”与历史学曲学的萌生 第五章 王国维、吴梅的曲学研究:古代曲学的终结与现代曲学的起步 最后的结语 后记 征引参考书目举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