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技术与研究中心
释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是适应新形势下空间技术应用和地震监测预报研究需要的产物。中心致力于研究空间观测技术在监测灾害性地震方面的应用,探索地震监测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有关空间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表明,搭载着电磁、电离层探测有效载荷的卫星观测系统已经观测到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ULF/ELF/VLH/LF电磁噪声、电离层等离子体扰动、高能粒子沉降异常等前兆信息,为揭示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机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给地震预报带来了新的希望。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上已经实施了许多地震卫星观测系统工程,如美国的QuakeSat(2003年6月发射)、QuakeSat-2(2007年发射),法国的DEMETER(2004年6月发射)俄罗斯的COMPASS-2(2006年发射)等地震电磁卫星,计划之中的地震电磁卫星工程还有俄罗斯的“火神”(Vulkan)、美国的GESS(Global Earthquake Satellite System)、日本的ELMOS、英国的SSTL、意大利的ESPERIA等。中国地震局自2003年开始,正在积极推进地震电磁探测卫星的立项,目前进展顺利。这些地震卫星工程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进空间技术在地震监测领域的应用,并有望在地震预报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中心现有11名研究人员,包括4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1名高工,5名博、硕士研究生,中心主任吴云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副主任乔学军是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的优秀人选之一,是颇有学术造诣的青年专家,受聘老专家周硕愚研究员、研究员张讯械分别是国内开展GPS地形变测量、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应用研究的先驱之一,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学术水平。中心成员均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如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和软件工程等。

研究领域:

电离层观测: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另一个是地基GPS TEC技术。通过对电离层的观测,揭示地震和电离层的耦合关系。大多数地震在爆发前都表现出明显的电离层变化异常(如电子总含量TEC、电子密度Ne、临界频率f0F2等),利用这两种观测技术监测震区电离层的变化,有可能识别即将来临的强震。

人卫激光测距(SLR):这项研究已持续了十多年,在高精度测量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卫星跟踪和定轨是中心在SLR应用领域的主要研究任务。

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通过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观测地壳和断层形变来监测地震活动是中心的又一研究方向。因为InSAR技术的高精度等特性,应用它来监测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壳形变异常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心在这一研究方向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GPS精密单点定位(PPP):与传统的差分GPS(DGPS)不同,PPP仅用单台接收机采用非差分技术就可达到cm级、甚至于mm精度的动态定位,且一经初始化即可实现单历元的快速定位,因此在工程和地形变连续监测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迄今为止,中心已完成了一个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和两个地震青年基金课题,这些项目都与空间卫星技术监测地震活动有关。目前正在开展地震电磁卫星的综合论证工作,为地震电磁卫星工程立项进行技术准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