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的魅力:趋之若鹜的西方作家与收藏家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英)吴芳思 著 方永德 等 译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中心ISBN:9787801869661 出版时间:2009-03-01 版 次:1 页 数:283 装 帧:平装 开 本:大32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地理学 内容简介《中国的魅力:趋之若鹜的西方作家与收藏家》中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为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一直对中国着迷。从默默无闻的丝路商人的暖昧传奇故事,到盖尔霍恩和伊舍伍德的战争真实目击记录,有关中国的故事风靡了无数的读者。中世纪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结合了事实和虚构,通过对中国城市的一些见闻记录,以及在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的细节描写,建构了一幅异地情调的浪漫图像。而耶稣会传教士和欧洲外交家则以第一手记述来追寻一个较纪实的中国印象。探险家如赫定和斯坦因爵士进入丝路和猎取它深埋的宝藏,而法国作家如克洛岱尔和马尔罗笔下的中国则充满着令人神往的事物。浪漫主义小说家如安·布里奇和薇奇·鲍姆在北京和上海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当大批记者如《时代》杂志记者弗莱明进入中国时,艺术鉴赏家如阿克逊、西特韦尔和威尔奇正在阵阵鸽哨声中欣赏着珍藏的古董,而小说家毛姆则从一个更加冷峻的角度看中国。如此多的探访者记载他们的所见所闻,正如吴芳思所说的,“这仿佛是中国造就了这些作家”。 作者简介吴芳思(Frances Wood),曾在剑桥、北京及伦敦大学修读中文、她是英国国家图书馆中国馆馆长·到过中国很多地方旅游,曾广泛撰写多方面有关中国文化的题材,她的著作包括《中国图像》(Chinese Iflustration,1986):《中国指南》(A Companion to China,7989);《中国蓝指南》(The BlueGuideto China,1990,2002);《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Marco PoloGo To China,1996):《华人与狗不许入内:1843—1943年间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No Dogs and Not Many Chinese:Treaty Port Life in China 1843—1943,1998):《在北京练习投手榴弹:我在“文革”期间》(Hand Grenade Practice in Pekino:MY Par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2000);《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2008);《紫禁城》(The F0rbidden City,2005)和《秦始皇》(The FirsfEmperor,2007)。 目录1 前言 2 马可·波罗和传教士 3 传奇中国和地理大发现时代 4 耶稣会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5 纽霍夫的记述 6 笛福论中国 7 马嘎尔尼勋爵 8 外交中国 9 中国革命中的马尔罗 10 毛姆论中国 11 丝蒂拉·本逊 12 安·布里奇 13 旅行者 14 在中国的老伊顿生 15 布卢姆斯伯里 16 先锋记者 17 战时访问者 18 收藏中国 19 上海 20 中国童年 插图致谢 索引 前言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西方入迷的对象。在古罗马的文献中,就有对于神秘的丝绸制造商色瑞斯(Seres,希腊文意为丝绸——编者注)的记载,但从13世纪开始,第一批传教士和旅行者亲眼目睹了这个国度,他们开始了有关中国的记述,有关她的种种不同和辉煌,创造出一个传奇的中国(Cathary)。到了18世纪末,新的一系列有关中国的长篇报导相继问世,它们的作者是耶稣会的教士们和新教徒外交官,如扬·纽霍夫(Jan Nieuhoff,1669),以及马嘎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他于1792—1794年期间曾率领英国使团远赴中国),他们向读者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中国记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