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 |
释义 | 实验室-名称中文名称: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英文名称:Laboratoire International Associe Franco-Chinois de Bio-Mineralisation et Nano-Structures, 简称LIA_BioMNSL) 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是在中法科技交流框架协议和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双边协议下,于2007年底由中国科学院和法国科研中心批准成立。 实验室-依托联合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原子能总署的9个实验室联合成立。 实验室-揭牌2010年9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了实验室第一届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暨实验室揭牌仪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赵平副所长主持了会议和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所长朱日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常旭研究员、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生命科学局副局长马蒂尼·德费教授、法国驻华使馆科技参赞包若柏先生、生物局国际合作处处长弗兰克·巴居斯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常旭副局长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生物局马蒂尼·德费副局长共同为“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LIA_BioMNSL)”揭牌。 实验室-成员联合实验室成员组织如下: (1)中方成员实验室包括: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微生物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生物电磁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纳米尺度化学与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 (2)法方成员实验室包括: 法国科研中心马赛地中海微生物所细菌化学实验室; 法国图卢兹系统分析和结构实验室; 法国能源总署生物环境和生物技术所细胞生物能源实验室;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所古地磁学与矿物学实验室。 实验室-前沿随着生命科学的革命性发展,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与生物学的交叉已成为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矿化、生物地磁学和生物纳米材料等交叉研究已成为新热点。瞄准生物矿化领域重要交叉研究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海洋所、电工所、福建物质结构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5家研究机构,与法国科研中心马赛化学微生物实验室、微流体实验室、巴黎地球物理所和法国能源总署植物及环境微生物研究所4家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宗旨联合实验室旨在共建一个高水平的生物矿化领域多学科国际化综合研究和交流的平台,拓展生物地学和生物材料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实验室-领域(1)研究方向: 包括生物在地学、海洋生态、元素与物质循环、环境污染治理再生中的作用、磁场环境与生命过程、人类健康等科学问题,揭示生物矿化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过程,研究生物成矿、生物矿物的开发与利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研究内容: (1)趋磁细菌及其磁小体研究。开展趋磁细菌的微生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旨在阐明磁小体矿化的分子机制及其磁响应机理。研究陆地与海洋环境趋磁细菌的资源多样性并分离纯化有价值的菌株,开发趋磁细菌的大规模培养和磁小体的工业生产,为磁小体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铁磁性矿物的生物矿化与地质成矿作用。以纳米铁磁性矿物为核心,研究生物对铁元素的分异、迁移、富集和转化过程及其调控规律,寻找并研究参与矿化的基因、蛋白质和酶促底物等生物分子,全面认识生物矿化的无机和有机过程及其机理; (3)生物源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和污染治理方面应用。研究包括磁性铁蛋白和磁小体等磁性纳米颗粒在重大疾病包括肿瘤的早期检测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细菌对各类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可能的沉淀和富集机制,指导环境治理和恢复。 实验室-互补中法双方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方在生物地磁学、海洋微生物、生物源纳米磁性颗粒制备、磁小体的应用和生物矿化方面,有较强的研究实力。 法方在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电磁材料、微流体和纳米结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联合实验室成立不到两年来,已经举行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已联合发表SCI文章近10篇,联合培养学生10多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