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断的友谊 |
释义 | 读完名著《牛虻》后,大家总感到美中不足,不知道牛虻是怎样在南美洲度过十三年的。每当读到《牛虻》第二卷卷首“十三年之后”,人们不禁都要关切地提出这个问题。作者仿佛猜透了广大读者的心思,于《牛虻》问世十三年后的1908年,又动笔写了《中断的友情》一书,描写牛虻在南美洲的悲惨遭遇及回巴黎后参加意大利亚平宁山区的暴动等不平凡经历。 《牛虻》足足影响了两代人,尤其在上个世纪那些个动乱岁月里,这本书成为广大知识青年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巩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一信念的精神食粮。我们认识到的是牛虻的刚强无畏的精神、钢铁般的坚忍力量、对敌人的憎恨和轻蔑,以及他那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 本书描述了主人公亚瑟·伯顿逃出祖国后,隐姓埋名,流浪南美的故事。难忘的友情,鲜血淋漓的人生,使这部小说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本书不仅回答了广大读者对牛虻在南美洲生活的关注,而且对中国广大读者也很有教益。作者告诫我们:一个革命者怎样才能达到心灵美。 牛虻生活、战斗的年代虽然离我们已相当遥远,但这部书今天读起来仍会深感亲切,受到教益,获得一些可贵的启示。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 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 伏尼契其他一些作品 《杰克.雷蒙》 《奥利芙.雷瑟姆》 《牛虻》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