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织素谣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织素谣》 【创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于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织素谣 贫女苦筋力,缲丝夜夜织。 万梭为一素,世重韩娥色。 五侯初买笑,建章方落籍。 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 劝尔画长眉,学歌饱亲戚。 作品简析于濆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在他的四十五首诗歌作品中女性题材就有十题十一首。《织素谣》就是其中的一首比较典型的作品。此诗以民谣的形式通过对贫女和歌妓的对比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贫女夜夜操劳,辛苦织素却衣食无着,而由于“五侯”过着奢靡的生活,所以以声色娱人的歌伎可以“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诗的最后两句以讽刺的口吻劝贫女画眉学歌来抨击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荒淫生活和堕落的社会风气。 于濆生活在晚唐,在当时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尽力摆脱诗歌对仗、平仄、用韵等形式上的束缚,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社会矛盾,做到了“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白居易《寄唐生》),语言质朴无华,锋利尖刻。此诗采用朴素的五古形式表达现实的内容,较好地发挥了民歌和古体诗通俗明快、朴实自然,无修饰、不雕琢的特点,让读者在朴素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作者简介于濆 (832-?)唐代诗人。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公元861年(咸通二年)登进士第,曾奔走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和北方边塞等地,一生郁郁不得其志,沉沦下僚,官终泗州判官。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于当时诗坛拘守声律、轻浮华艳的绮靡诗风,曾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 ”。其诗擅长五古,短小精悍,质朴刚健,边塞诗也写得深沉痛切,独具一格。辛文房指出于濆等晚唐诗人“能反棹下流,更唱瘖俗”(《唐才子传》)。《全唐书》录其诗四十五首,编为一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