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祇陀寺
释义

祗陀寺——位于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亭锡山开发区的云林路和春笋路交叉口祗陀村,在今天的长大厦(无锡方言读音念“长大下”),祗陀古寺今已不存,原址在今天的仓下中学内,旁边有一文昌阁、放生池、香花桥。原大雄宝殿已化作一草坪。建国后,祇陀寺改为学校,现为“仓下中学”。

历史

作为无锡历史上的十大名寺之一的祗陀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由邑人王建舍宅为寺,座落梅里乡祇陀村(今东亭长大厦社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得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仍改为祗陀寺。历经岁月变迁,寺庙早已倾废,不过原址仍然还留有文昌阁、放生池等遗迹,文昌阁后有一古银杏树,是古祗陀寺的确认地,而飞虹桥、香花桥也是该寺的珍贵遗物。“祗陀寺”在解放前出名,并列于无锡的“净慧寺”。

祇陀寺初名祇陀讲寺。北宋淳化二年(991)宋太宗赐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复改祇陀讲寺,但人们习惯简称祇陀寺。寺旁有一集村,名祇陀村(因祇陀寺而得名)后因祇陀村富豪广建宅第,村长里许,长大厦逐渐成了村名。

根据《咸淳毗陵志》、《江南通志》载:“祇陀讲寺,十大名刹之一”。又载:“祇陀讲寺在县东三十里”。相传祇陀讲寺规模雄伟,建房达五千零四十八间,《金锡县志》记载:“该寺在隋朝以后,已几经兴废。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止,该寺几近荒废。唐朝上元年间(675——676)重建。会昌年间(841——845)又废,乾符三年(876)又修复。元朝末年再废。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万历四十年(1615),僧真觉重建山门;四十六年(1618),寺僧德正重修正殿及甬道、香花桥,中有听秋轩,离倪瓒故居清閟阁数十步,清幽敞丽。后又逐渐荒废。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关帝殿。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由住持僧听山多方化缘,募集资金,尔后重起炉灶,全面进行修缮。并于民国13年(1924)对所有佛像一一重金塑装,从而使祇陀寺重放异彩。建国前,祇陀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又名金刚殿)、关帝殿、大雄宝殿、玉皇殿、大悲殿、观音殿、东房大殿、西房大殿。另有祖堂、斋房、正觉堂、禅房、文昌阁(后改藏经楼)。

祇陀寺山门前后有飞虹桥,金刚殿后有香花桥(这两座厚实的金山石桥仍完好无损)寺前有传经岗和里夹岗河、外夹岗河,两水回环,轻莹秀澈、水声潺潺了。两河之间有梧桐岗。共种植梧桐数千枝,望着碧天,与寺中古木修篁相为荫翳。及秋冬之际,微风吹动,淅沥箫飒,韵和波涛。这在其它寺院中绝无仅有。寺中有玛瑙轩、寺前原还有玛瑙街、玛瑙石桥,为寺之名胜。基地三十亩,历朝不科粮。傍有锦树林,枝叶繁茂,明女道士卞玉京葬处,已湮。

明代秦镛《重修祇陀寺记》:“凡刹之建,或以名山水著,或以林木著,又或以其人著。而所谓人者,或以禅宿,或以名贤,是数者,苟无一焉。东里祇陀寺者十大名刹之一也。邑之湖山胜处,往往名刹布列,而此独孤峙于梅里之墟,占一方之胜。考自梁大同初,王建舍宅创寺,其来旧矣。万历中,寺僧屡有兴复,而秉拂弘化者无人焉。寺有听秋轩,玛瑙轩、玛瑙石桥,为名胜地,今仅存遗址。崇岩氏曰:“凡物可猝致,唯乔木不可猝之,邑古刹中能存千百年古木者,唯独祇陀寺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