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义的公平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名:正义的公平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第1版 书号:ISBN978-7-01-008193-9 作者:陈少峰 开本:16开 字数:330千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打破了罗尔斯的正义学说不能指导实践的缺陷,没有对一般意义上的正义理论进行探讨,而是着眼于对中国社会制度建设中适合中国社会的正义制度的研究或理论总结。 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结合 《正义的公平》认为,正义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且也是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应该结合二者来思考,于是才能理解制度建设与公民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注重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的区分,以结果论为基础,得到了一种包容性的义务论。它要求超越义务论的两个局限。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本书希望建立起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之间的的更为紧密的联系,并采用了一种系统结构化的方法来分析正义的理论与实践。 “正义的公平”的观念的基本原则:第一、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第二,社会基本权利特别是道德人权所涉及的基本权利,应当优先得到保障和实现;第三,在基本权利保障领域,对不正义的纠正应当优先于新的正义的善价值的实现;第四,对各种正当性的思考以及某些善的实现必须尽量满足效率目标。 正义观念的“新仁学” 陈少峰教授认为,罗尔斯的那种偏重平等价值的正义,是一种形式正义,而在我国的民生领域,平等价值和自由竞争存在冲突,罗尔斯的《正义论》无法解决这种复杂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实质正义作为一种规则,来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而这种规则,突出的特点是优先性,即在分配上,优先照顾最少受惠者的最基本权利,再去考虑人们的扩展权利和发展权利。 以房地产政策举例,就是当政府想要让人们买得起房,在操作方案上不是先去遏制房价,而是为那些买不起房的人们建造专属的廉价房,这样房地产市场的购买需求减少,房价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实质上是一种正义的价值观,用以为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种建议方案,为实践建立一套理论支撑。 应用伦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陈少峰教授主要研究的领域有中国哲学、应用伦理学,管理哲学(其中包括文化产业管理),这样的跨学科背景为他写出《正义的公平》一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跨学科研究之后再去专精某一学科,这样可能会比较好,否则会造成理论太强,实践方面太弱。” 写《正义的公平》这本书,陈少峰用了8年。“这是我第一次驾驭如此复杂的题目,假定我有一套思想,别人要反驳我,我必须对这些角度进行论证。罗尔斯的程序正义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实质上做不到,我就是要说明形式正义做不到的情况下,人们该怎样选择。” “这本书就是又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而学者要么研究理论要么研究实践,没有人像我这么傻,去干这个事情。”陈教授笑着说,“我干这件事情,是因为我认为它对中国老百姓有帮助。” 作者介绍陈少峰: 文化管理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集人。 陈少峰教授1964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1980年起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大学学习。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少峰教授多次参与国家部委和省市有关文化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动漫、电影、艺术产业、文化出口等领域的课题研究或者发展规划的制定,为许多城市主持文化产业集聚园策划和大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且主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论坛研讨和高级文化经营人才项目,国际国内高端论坛演讲及授课400余场次。目前兼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顾问;中国动漫集团公司顾问;文化部游戏内容审查专家;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 陈少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管理哲学和伦理学,近年来着重研究社会正义、企业家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等专题。已经发表了《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文化产业读本》、《正义的公平》、《学而优则商》、《企业家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中国伦理学史》、《德育志》、《伦理学的意蕴》、《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等多部专著,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十年》(与朱嘉合著)。 图书目录前言 第一章 正义问题的视角与结构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准备 三、多个视角 四、正义感 五、实践问题 六、结构化分析 七、正当性、权利与福利一 八、正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九、正义制度的公民文化基础 第二章 正义与公平 一、正义的概念与观念 二、公平的概念 三、公平的观念与公平感 四、平等对待的公平 五、差别对待的公平 六、福利角度的正义与公平 七、正义的义务分配 八、儒家的思考 九、纠正的正义与矫正的正义 第三章 正义的权利 一、正义的价值观与权利渊源 二、正义权利的三个层次 三、正义的基本权利 四、正义的扩展权利 五、正义的发展权利 六、诸种权利的实现 七、正义的权利与公平 八、道家的正义权利观及其启示 第四章 法律正义与正义的权利 一、法律制度及其价值指引 二、法治与平等 三、法治与自由 四、法律与公共政策 五、矫正的正义与福利 六、道德与法律的正义 七、法律程序正义 八、法治与民主 九、法律援助 十、法律的经济思考 十一、法家的思考 第五章 政治正义与正义的权利 一、政治是一种综合的价值观 二、政治权利的基础 三、政治权利的演变 四、政治自由 五、政治上的平等 六、政府与民主 七、倒决策的民主集中制 八、社会资源与民主进程 九、政府与民生 十、政治视野中的文化正义 十一、政治改革与政治正义 第六章 经济自由与正义 一、经济领域的正义问题 二、财富最大化与分配正义 三、经济领域的公平分配与公平竞争 四、经济自由的地位 五、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 六、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 七、经济自由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八、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正义 九、经济立法的反思 第七章 正义的原则 一、关于正义原则的思考 二、基础性、重要性和引导性 三、第一条原则 四、第二条原则 五、第三条原则 六、第四条原则 七、原则的实践 八、几个原则的系统应用 第八章 正义的权利与程序正义 一、正义的权利、福利与程序正义 二、程序正义的要素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 四、改进程序正义的具体策略 五、立法的程序正义 六、司法正义 七、行政的程序正义 八、权力的限制与问责制 九、职业道德与程序正义 十、契约论的思考 十一、功利主义的思考 第九章 正义的公平结构 一、正义框架下的公平 二、公平的类别 三、公平分配 四、公平竞争 五、公平评价 六、公平裁决 七、公平合作 八、诸种公平之间的冲突 九、机会均等的公平 十、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 第十章 公平分配与公平竞争 一、公平分配的范围与形态 二、计划经济与平均主义的反思 三、五次分配 四、运气与天赋的地位 五、效率与公平 六、考虑公平竞争因素的公平分配 七、以自由促进发展 八、按劳分配的界限 十、按需分配与正义 第十一章 正义与公共政策 一、社会正义与公共政策 二、公共利益 三、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四、社会保障与慈善 五、改善政府的治理与管理 六、地方保护主义 七、部门保护主义 八、国有企业与普遍福利 九、事业体制与公平 十、财政支出与转移支付 十一、县级行政中的公共政策 十二、民间参与自由 十三、约束与纠错机制 第十二章 贫富差距与弱势群体 一、贫富差距的实质 二、弱势群体问题 三、以安全为例看基本善与各种权利 四、机会均等的公平实践 五、环境正义等影响 六、教育机会与恶性循环问题 七、文化等扩展的权利 八、“三农”及具体的政策建议 九、解决弱势群体福利的效率考虑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性质 二、社会保障与正义原则 三、独生子女一代的权利和义务 四、最低生活保障 五、养老保险与保险 六、医疗保障与伤害救助 七、教育与其他福利 八、住房保障与廉租房 九、慈善 十、社会保障中的效率与公平 第十四章 纠正的正义 一、新的界定 二、层次性的纠正 三、程序正义与纠正正义的平衡 四、弱势群体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五、‘三农’问题的实践 六、两个特殊的案例 七、纠正正义的界限 八、帕累托原理与纠正正义 九、对强势群体不义的惩罚正义 十、纠正正义的资源整合 第十五章 中国正义制度的实践模式 一、中国正义制度的实践模式的提出 二、正当性优先与福利优先 三、“新中道”的架构 四、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正义 五、系统正义及其政策改进 六、儒、法、道、墨互补的正义论 七、情与理的再思考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 九、正义价值观指导下的改革开放 十、正义价值观指导下的对外关系 十一、正义的公平之实践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