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拯救走向荒芜的土地
释义

基本信息

书名: 拯救走向荒芜的土地

丛书:自然灾害知识丛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 7-100-03188-5/F·401

作者: 陈同斌 石培华 李 锐

开本: 32开

装订: 平

字数: 130 千字

定价: ¥11.00

版印次: 1-1

责任编辑: 李平 刘学军

出版日期: 2001-09-01

出版说明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灾害就形影相随,曾给知识幼稚、技能低下的先民们带来无数的艰难和困苦,往往遭致灭顶之灾。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昌盛,自然灾害并未缓解,仍然是高悬在全人类头上的极具威胁的达摩克利斯剑。据联合国下属国际组织1999年末的统计,全球最近50年巨灾的发生呈明显增长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的20起增至90年代的80多起,经济损失猛增14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不但灾害类型多,而且频度高、强度大,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极其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l/6到1/4,因灾死亡人数平均每年1至2万。洪水、地震、风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往往呈群发性趋势,严重威胁人类赖以滋生的环境和资源,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引起社会有识之士及世界各国首脑的忧虑和关注。为此,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确定20世纪最后1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以协调全球行动,一致努力抗御灾害。1999年第54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大规模和更长时间的“国际减灾战略”行动,这将成为下一阶段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基础。其目标是提高社会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协调各国防御减轻灾害的持续行动。这标志着全球减灾事业进入新的时代。

对灾害形成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古代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孤告无助,认为是上苍的惩罚,顶礼膜拜以求消灾;也曾付出极大努力·以图抗灾避祸,但成效甚微。现代科学认为,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是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灾害的预测显然有理论上的困难。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纵然自然灾害是自然现象,但也不乏社会性原因。如果说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自然灾害具有鲜明的自然性和不可抗御性,那么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今天,灾害则强烈表现为人为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防御性。如江河源头森林草地的破坏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加剧,过度垦伐放牧引起水土资源流失和土地沙化,还有那些建筑设施、水利工程中不堪重负的“豆腐渣工程”,显然加剧了灾害的易发性和危害程度。面对这些由人为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难道我们不应该进行深刻地反思并采取措施力求避免吗?

内容简介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增加了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强度、广度和盲目性,许多地区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了严重的土地退化。本书以土地退化的类型为主线,对土地退化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作了详细介绍。全书内容共五章、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对土地退化的历史、原因、现状作了概括性地介绍;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分别对土地退化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作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第五章):介绍了全球及中国对土地退化的认识及治理对策。

本书目录

一、 土地退化——悄悄降临的灾难

(一)古文明衰落与土地退化

(二)土地王国的悲歌

(三)土地退化现状

二、 土地沙漠化——步步进逼的黄色恶魔

(一)消失的楼兰古城与土地沙漠化

(二)绿洲如何变成了沙漠?

(三)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四)世界各国防治沙漠化的经验

(五)中国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经验

三、 水土流失——流不尽的忧患

(一)从黄河的悲剧看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

(三)水土流失的类型

(四)影响水土流失的综合因素

(五)水土保持的经验与措施

四、 土地盐渍化——挥不掉的白色幽灵

(一)什么是盐渍土?

(二)盐渍土的产生

(三)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及特点

(四)土地盐渍化的危害

(五)土地盐渍化的防治

五、 曙光初现——拯救走向荒芜的土地

(一)绿色的向往

(二)觉醒的世界在行动

(三)新的人地关系初见端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