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震颤派 |
释义 | 震颤派(Shakers),基督教新教派别。其全名为“基督复临信徒联合会”。18世纪,从英国曼彻斯特的公谊会分出而产生。1774年,其创始人安·李(Ann Lee,1736-1784)率信徒多人移居美国,不久在美国传开。后流传于北美,特别在纽约地区广传。宗教仪式中唱歌伴以跳舞,开始时四肢颤动,慢慢地整个身体摆动,相信这样将使自己直接和圣灵相通,因而得名。不信耶稣是上帝,并认为“圣灵”是世界和上帝之间的中介;主张信徒财物公用、男女分开、与世隔绝、衣着整齐;实行素食,荤食仅可用蛋;倡导独身和务农。为扩大组织,特别注重吸收多子女的鳏寡参加。19世纪在美国成功地开展了宗教性集体生活的试验。“千禧年教会”、“真理信徒”(Alethians),后者源于希腊文“真理”一词。安·李在英国国教受洗和结婚,1758年转向詹姆斯和简·沃德利(James &Jane Wardley)领导的震颤公谊会。这两个人声称自己与圣灵相通,能唱方言诗、预言未来和医治病人;相信耶稣将以女人之身复活人间,相信公开承认自己所有最隐秘的罪恶是得到救赎和加入震颤公谊会的先决条件。安·李发现这些见解符合自己的观点,与詹姆斯和简—起工作15年,竭力指责一切传统的宗教团体。她常在举行英国国教礼拜式之时跳舞、唱方言诗、指责冒犯人家,破坏了肃穆的宗教活动。1770年,她为此被关进监狱。在狱中她见到连串异象。有一次,她梦见亚当和夏娃在交合,但他们不是为生育的神圣目的,而是为色欲而放纵。因此,她认为色是万恶之源,一定要不惜代价地停止性活动。在另一个天启中,安·李宣称得到了要去美国的派遣,于是1774年启程赴美。热情、直爽、有领袖特质,再加上那特殊的经历,安·李成了英国震颤公谊会的总会长,并被尊为“教母”。然而,她的领袖才干到了美国后才真正显示出来。她凭着自己的能力激励随她前来的追随者定居纽约州奥尔巴尼郡附近的沃特弗利特(Watervliet),砍伐林木,开辟耕地。她不知疲倦地在新英格兰领导了两年的福音传道活动,她讲道、祈祷、治病,坚信自己所讲的神示会被接受。1830-1850年,在惠特克(James Whittaker)、米查姆(Joseph Meacham)和赖特(Lucy Wright)长老的有效领导之下,震颤派发展至最高峰。在此期间,会众发展到6,000名,出现20个左右的震颤派团体,主要分布在纽约州莱巴嫩山、马萨诸塞州哈佛、汉考克郡,新罕布什尔州东坎特伯雷(East Canterbery)、康涅狄格州恩菲尔德(Enfield)和缅因州的安息日湖。另外,在俄亥俄、肯塔基、印第安纳、佛罗里达各州建立其它团体。经常被用来说明震颤派发展的原因是:(1)执着的传教热情,例如1801-1811年间,贝茨(Issachar Bates)曾在俄亥俄山谷步行几千英里,让至少一千名当地居民转而信奉震颤派。(2)简明的信条;转而信奉震颤派的人必须恪守耶稣的这条训戒,如“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太福音》16:24),而且要知道舍己的内容还包括自己要服从教派内的首领,过纪律严格的生活,从事辛勤的劳动。(3)非正统礼拜式的吸引力。许多人被震颤派所吸引,无疑是因为其礼拜仪式具有多样性、非正规的特点。例如,围圈跳舞、出神恍忽,与圣灵相通揭示预言和唱方言诗等。(4)普遍的感召力。在美国经济、种族、阶级的差别相当明显时,震颤派社团强调从全民利益出发,所有财产归公众所有,这就使它有了广泛的号召力。他们认为所有的人,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印第安人或白人、开拓者或耕作者,也不管是愚昧的黑人或博学的长老会神学家应一视同仁。有鉴于此,在所有震颤派的社团内,妇女与男子都平等管理宗教和世俗方面的事务。震颤派的村或社区至少要由两个各有30名成员的大“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大房子,有分开的大门和楼梯卧室,为的是男女分开。每个“家庭”的宗教事务由四位长老(男女各半)负责,这些长老听从牧师团的指导。其它事务则由执事或托管人负责,这也是两男两女。执事对长老负责,长老只对社区最高权威牧师团负责。牧师团是由各“家庭”长老中选出的男、女长老各两名组成的:正如震颤派作家所说的,牧师团是由长老的长老组成的。震颤派教义除两性平等外,还包括过独身生活,作忏悔和财产为大家所有。他们从未真正地反对婚配,只是更为看重独身生活,他们持这种观点:既然耶稣不是“男女交媾的倡导者”,所以他的真信徒就应同样在性生活方面纯贞、圣洁。在两位证人面前对自己的罪做口头忏悔是得到拯救的先决条件,同样也是震颤派对加入者的要求。另外。还要经常提醒自己从前是有罪的。由于他们认为自己是从使徒最早的圣灵降临教派(《使徒行传》2:44-46)中再生出来的,因此认为他们在世间的财物不归他们所有而是神的,应当作为赐给社区平均分配的礼物而放在使徒脚下。他们最有特色的仪式是宗教性质的。其中著名的是坐着沉思冥想,接着被属灵力量控制而剧烈地抖动摇摆,最后是跳舞。该教派也以其它特点而着称:勤劳友善、不在服装和装饰上标新立异,主张和平主义和在实用物品方面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所使用的家具的朴素美得到了高度赞扬,而他们的创造性也体现在一些非凡的发明上,其中有圆锯、洗衣机、金属笔尖、晒衣夹等等。 南北战争结束后,震颤派开始走下坡路。1874年,会众减少到2,450人,1894年则只有l,000人,到了1970年代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了。有些社群(如纽约州莱巴嫩山庄、马萨诸塞州汉考克等地)只因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才得以保留下来。毫无疑问地,奉行独身禁欲是他们逐渐衰落的原因。因不行婚配而无子嗣的震颤派仅能靠源源不断的皈依者来壮大自己,但这却从未能办到。神秘而节制的礼拜式、经济上依赖农业和手工业的原则、对社会的排斥,以及狂热地遏制会员个性发展的做法,对于生活在迅速变化的工业社会并享受到它所带来的好处的人来说,几乎是没有什幺吸引力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