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针毛蕨(原变种) |
释义 | 针毛蕨(原变种) - 植物信息针毛蕨(原变种)Macrothelypteris oligophlebia (Bak.) Ching var. oligophlebia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4(1)卷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针毛蕨属Macrothelypteris (H. Ito) Ching 4a.针毛蕨(原变种) var. oligophlebia 针毛蕨(原变种) - 形态特征植株高60-150厘米。根状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被深棕色的披针形、边缘具疏毛的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70厘米,粗约4-6毫米,禾秆色,基部以上光滑;叶片几与叶柄等长,下部宽30-45厘米,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基部不变狭,三回羽裂;羽片约14对,斜向上,互生,或下部的对生,相距5-10厘米,柄长达2厘米或过之,基部一对较大,长达20厘米,宽达5厘米,长圆披针形,先端渐尖并羽裂,渐尖头,向基部略变狭,第二对以上各对羽片渐次缩小,向基部不变狭,柄长0.1-0.4厘米,二回羽裂;小羽片15-20对,互生,开展,中部的较大,长3.5-8厘米,宽1-2.5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圆截形,对称,无柄(下部的有短柄),多少下延(上部的彼此以狭翅相连),深羽裂几达小羽轴;裂片约10-15对,开展,长5-12毫米,宽2-3.5毫米,先端钝或钝尖,基部沿小羽轴彼此以狭翅相连,边缘全缘或锐裂。叶脉下面明显,侧脉单一或在具锐裂的裂片上二叉,斜上,每裂片4-8对。叶草质,干后黄绿色,两面光滑无毛,仅下面有橙黄色、透明的头状腺毛,或沿小羽轴及主脉的近顶端偶有少数单细胞的针状毛,上面沿羽轴及小羽轴被灰白色的短针毛,羽轴常具浅紫红色斑。孢子囊群小,圆形,每裂片3-6对,生于侧脉的近顶部;囊群盖小,圆肾形,灰绿色,光滑,成熟时脱落或隐没于囊群中。孢子圆肾形,周壁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小疣块状,有时连接成拟网状或网状。羽片两面无毛。 针毛蕨(原变种) - 地区分布产浙江、江苏南部(宜兴、镇江)、安徽南部、江西(凤凰山)、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及广西北部。生山谷水沟边,或林缘湿地,海拔400-800米。分布于日本(本州、四国)。模式标本采自江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