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简介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建有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现有教授8人(含兼职)、副教授8人、讲师6人,其中省151人才重点层次1人、一层次1人,教育部优秀人才1名;李永泉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近5年承担863、科技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20余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百万以上重大横向 6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与华东医药集团等十多家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有2个校企研发中心、1个产业化基地;主持开发的产品中一类新药乌灵胶囊年销售额超2亿、L-酒石酸超亿元、多个产品超千万元,形成了抗生素次生代谢调控、有机酸生物合成、药用真菌代谢调控等代谢工程创新技术体系。 一、研究条件重点实验室经过近五年的积累和建设,已有近1000余万的设备投入,有关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发酵、细胞实验等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室设备(包括部分平台仪器)配备了实时定量PCR仪、多功能酶标仪、快速高效蛋白纯化工作站(AKTA)、化学发光(ECL)专用成像系统、超声破碎仪(ChIP实验专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DNA测序仪、Affymetrix芯片系统、凝胶图像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同位素荧光仪芯片扫描仪、超速冷冻离心机、高效蛋白层析仪、细胞流式仪、荧光倒置显微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 二、研究方向1、抗生素次级代谢调控本研究方向全面开展链霉菌抗生素次生代谢调控研究,建立抗生素生产菌基因定向改造技术体系,从源头上解决抗生素发酵水平问题。主要内容为(1)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和生物合成机制研究;(2)深入研究放线菌次生代谢调控机制,包括途径专一调控因子、多效调控因子(A因子、σ因子、PI因子、严谨响应因子)、全局调控因子(双组份信号传导体系),通过对染色体基因组目标基因敲除和整合重组,构建高产突变株;(3)通过放线菌蛋白转运与分泌途径和针对前体物的初级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对基因改造后的突变株进行发酵工艺优化研究,采用多尺度组合调控抗生素生物合成水平以提高抗生素发酵产量。 2、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合成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1)酶活性水平调控:合成酶定向进化;(2)催化效率调控:提高固定化微生物细胞通透性;(3) 合成代谢反应调控:利用反应与分离耦合技术,解除底物与产物抑制效应,对合成代谢过程进行调控;(4)针对L(+)-酒石酸、D(-)-酒石酸、L-苹果酸、L-半胱氨酸、异维生素C、D-阿拉伯醇、赤藓糖醇、没食子酸丙酯等产品,建立催化反应与分离耦合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3、药用真菌代谢调控选择我国特有的典型珍稀药用真菌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发酵建立药用真菌资源规模化生产技术,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刻认识药用真菌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同时通过对药用真菌的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从药用真菌中挖掘药用功能基因,从源头上开发和保护药用真菌这一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具体内容包括(1)代谢产物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估;(2)基于活性代谢产物的发酵过程调控;(3)活性代谢产物作用机制和生物合成机理;(4)药用真菌产品开发。 从而形成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分析和作用机制基础上的药用真菌代谢过程发酵调控等创新技术体系,为药用真菌产业开发提供技术平台。 同时在孤儿受体新配体发现鉴定、GPCR受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基础上, 建立以GPCR为分子靶标的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从药用真菌等次级代谢产物中筛选相应的激动剂或拮抗剂,为开发创新药提供基础。 4、生物制药在深入研究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基础上,着重构建以大肠杆菌、酵母、昆虫、哺乳动物细胞为载体的重组基因高效表达及大规模培养技术,进行重组基因药物和靶向药物的开发;从动植物中提取高附加制的药用蛋白,建立高效集成分离纯化技术;开展RNA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应用,以及胰岛素、胸腺肽、老年痴呆症和肿瘤靶标蛋白等重要活性多肽的转肽合成技术研究。 三、获奖[1] 李永泉、张建国、谢志鹏、喻晓蔚、吕龙贤、管文军等,酶法合成有机酸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年。 [2] 张建国、李永泉、谢志鹏、吕龙贤、管文军、喻晓蔚等,生物反应与分离耦合技术在轻工医药中的应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 [3] 张耀洲、吴祥甫、金勇丰,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的方法,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 [4] 李永泉、杨豪杰、管文军、倪利强、吕龙贤、李擎文、周宏、马国平、许海军,羊毛织物复合酶制剂及其在羊毛织物绿色后整理中的应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 [5] 李永泉、沙兴宝、姚庆才、龚兴国等,纺织生物活性柔软剂及其在羊毛织物后整理工业中的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 [6] 李永泉、邹宁、赵小立、贺晓蓉等,饲用复合酶制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年。 [7] 张耀洲、吴祥甫、张志芳、金勇丰,昆虫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浙江省自然科技二等奖,2006年。 [8] 张耀洲、金勇丰、杨瑞丽、贡成良、朱成纲,家蚕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条件优化与产业化应用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四、专利[1] 李永泉、吴丹、姚恕,从提取过茶多酚的下脚料中提取茶多糖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03114898.0 [2] 李永泉,庄晓峰、孙自玲、徐 凌、李明智,一种高效生物除草剂生产菌及其选育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03115936.2 [3] 李永泉等,一种高效生物除草菌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发明专利,专利号ZL03115934.6, [4] 李永泉、郑静,一种虫草真菌及其分离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25774.6, [5] 李永泉、喻晓蔚,一种微生物法在有机相中制备没食子酸丙酯的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68174.8 [6] 李永泉,郑静等,一种液体深层发酵生产大团囊虫草菌体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0050196.6 [7] 李永泉等, 环二肽类化合物的生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15840.1 [8] 李永泉、陈卫等, 木蹄层孔菌及液体深层发酵制备木蹄层孔菌菌体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10050120.8 [9]管文军、葛浣溪、李 红、陈裕泉,基于碳纳米管的针式生物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0610053956.3 [10]李永泉、管文军、吕龙贤、沈珉豪,一种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角蛋白酶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810060639.3 [11]金勇丰,表达CTB和胰岛素融和蛋白的家蚕杆状病毒及其在制备抗I型糖尿病口服药物中的应用,得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310121132.1 [12]金勇丰,表达CTB和胰岛素融和蛋白的家蚕杆状病毒及其在制备抗I型糖尿病口服药物中的应用,得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310121132.1 [13]金勇丰,一种融合基因其表达的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410056850.X [14]金勇丰,霍乱毒素B亚基的制法,发明专利, ZL01144502.5,5 [15] Naiming Zhou,Novel peptide antagonist of CXCR4 derived from the N-terminus of the viral chemokine vMIP-II,美国专利:USA20030220482; [16] Naiming Zhou, Chemokine-derived synthetic peptides,美国专利:USA6,613,742; [17]龚兴国,藻类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45386.1 [18]龚兴国,海藻中提取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50920.4, [19]龚兴国,制备强荧光藻蓝蛋白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2150919.0 [20]龚兴国,从海藻中提取岩藻甾醇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17519.7 [21]龚兴国,从中药材中提取菝葜皂甙元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0049813.0 [22]龚兴国,以串连表达方式制备天然人胸腺素α1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0050069.6 [23]龚兴国,卢敏, pET-SOD工程菌的构建及其表达纯化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 200510081502.6 [24]龚兴国,卢敏,靶向抗肿瘤SOD的构建与表达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0062387.4 [25]龚兴国,卢敏,一种包裹大分子药物的纳米型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00610053301.6 [26] 郦剑勇、龚兴国、曾冬云,从红细胞中提取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0710070813. 8, [27] 朱成钢,黄酒干物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0610051752.6 [28] 金勇丰,张耀洲,龚朝辉,一种融合基因,其表达的蛋白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0410056850.X 388 Yuhangta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58, P.R.China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