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带下病 |
释义 | 带下病是指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带下病’,带下病症见从阴道流出白色液体,或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淋沥不断,质稀如水者,称之为“白带”,还有“黄带”、“黑带”“赤带”“青带 ” 简介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症状带下病是指带下的期、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诊断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该病。 赤带与经间期出血,经漏;脓浊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如带下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辩证该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该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病因关于什么是带下病,何为带下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中的“带下病”条是这样定义的:“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带下病’”。而《中医大辞典·妇科儿科分册》和《简明中医辞典》之中均没有“带下”病辞条。《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中说:“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中云:“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它症状者”。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就带下病综合如下几个要点:①带下量明显增多;②带下色、质、气味异常;③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从这些要点中,有理由说它只是带下病中的一个方面──“带下过多”证。而生理性带下减少或缺无,少到无法维持正常润泽阴户的功能,而在临床上出现诸如“阴道涸干吊痛”、“交合涩痛”等症的现象,临床中并不少见,妇科临床工作者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治疗过此类病例。而这部分病症,我们把它归纳为带下证的另一个方面──“带下缺少”证。再者就是,带下病中有些特殊的证型,如“白崩”、“白漏”、“痛带”等证。症见突然阴道流出大量白色液体,质稀如水,或如粘液等,称为“白崩”,亦称“阴崩”。症见从阴道流出白色液体,或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淋沥不断,质稀如水者,称之为“白漏”,亦称“阴漏”。症见白带日久不止,量多质清稀,脐腹冷痛者,称之“痛带”,亦称“白带腹痛”。上述病症虽临床少见,但证候特殊,有必要单独列出来加以归纳讨论。 综合上述,李积敏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古代医家对“带下缺少”证未有足够的认识,加之对此证及“白崩”、“白漏”、“痛带”等记载甚少,以至于一贯以来都将“带下过多”一证误认为是“带下病”的全部内容。现就带下病,李积敏认为应给予一个科学的定义:“带下病是指带下的期、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李积敏医学文集》)其中带期正常情况应是,女子生而即有,在绝经期后则逐渐减少,只至干涸无带。 类型带下病属于西医所说的白带异常,下面我们来介绍带下病的四种类型:肝火型、脾虚型、湿热型和肾虚型。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 (一)肝火型白带─白带量多、颜色黄、有臭味、舌苔黄腻、月经量增多或延长,这种偏热的白带可以用龙胆草、山药、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等中药加减方来治疗。 (二)脾虚型白带─白带量多、色白如蛋清、无味道,蒹有全身容易怕冷、频尿,中药的使用则需用补脾类,例如白术、山药、人参、柴胡、芍药、甘草等中药来改善体质。 (三)湿热型白带─白带颜色黄稠,甚至夹有血丝,味道恶臭,大便秘结,小腹疼痛,可以当归、白芍、丹皮、黄柏、香附、黑豆等中药来改善白带。(四)肾虚型白带─白带长期量多、色白清冷如水,兼有腰膝痠软、头晕耳鸣,需用补肾中药,如﹕山药、山茱萸、熟地、杜仲、沙苑蒺藜、芡实、莲须等中药来改善。 治疗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治疗以清洗阴部并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需注意: (1)所有阴道用药和冲洗,应在月经干净后。(2)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3)坚持整个疗程,不可半途而废。 (4)洗换下来的内裤要煮沸消毒。 食疗当子宫、子宫颈、阴道出现病变或者有其他原因时,白带的量、颜色、粘稠度发生变化,称为白带异常,又称带下病。患有此病的女性,除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饮食疗法也值得一试。 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莲子枸杞汤:将30克莲子(去心),30克枸杞洗净,加水8百毫升,煮熟后食药饮汤,平均每日2次,一般7~10天见效、适用于白带增多。 鱼鳔炖猪蹄:鱼鳔20克,猪蹄1只,共放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慢火炖烂调味食,每日1次。 鸡肉白果煎:鸡肉200克(切块),白果1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煮汤,去药渣,饮汤食肉。每日1料。 扁豆止带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红糖适量。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淮山共煮至熟,加适量红糖,每日服2次。 胡椒鸡蛋:胡椒7粒,鸡蛋1枚,先将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将鸡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人蛋内,用厚纸将孔封固,置于火上煮熟,去壳吃,每日2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