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 |
释义 | 分院概况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简称生化分院)成立于2004年,是以2001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系为基础,并入宁波市分子设计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而组建起来的。2009年按照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总体安排,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和原属学院基础部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成建制划归生化分院管理,形成目前的生化分院。分院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拥有博士26人,6人具有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格,15人具有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格。有10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4人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被评为宁波2009十大杰出青年,1人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称号。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100人、在站博士后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人。 院系设置生化分院下设生物工程研究所、制药工程研究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研究所、植物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红豆杉产品开发与产业升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宁波市分子设计与营养工程重点实验室、具有省级计量认证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及中化宁波(集团)公司-宁波理工学院联合实验室。有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浙江大学自主设立的制药工程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生物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宁波市重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药物分子设计与生物化工是宁波市重点学科,药物化学是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植物化学、材料化工、生物与制药工程是院级重点学科。分院为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生物医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主持单位。 分院发展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生化分院已经在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形成了特色方向。近5年来承担了各级各类项目14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子课题、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5项;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近250篇,EI/ISTP收录1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件。2009年科研经费已接近500万元。 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分院在学生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为了加强对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的帮助,先后成立“彩虹家园”和“阳光驿站”等学生组织;通过实施教工党支部的“师生茶座”、“学生党员引领校园文化旗帜工程”、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各种节庆纪念日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党员和团员的先进性意识,加强了党团组织建设,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分院团委、学生会形成了“生·化节”、“D·N·A文化月”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活动品牌,开展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SRIP)”、“基础化学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学生科研沙龙等一系列体现专业特色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分院考取研究生人数始终位居全院第一,2010年预录取研究生达到了22名,占毕业总数的8.53%。 在实践育人方面,分院始终按照“学生所能、社会所需”的要求,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扎实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成立青年志愿者“爱心小分队”、“支教小分队”、“校园文明督察队”、开展“爱心超市”活动等,其中“爱心超市”开张得到了《中国教育报》的深入报道。在近几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分院共组织了50余支实践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了专业研究、社会调查、文化援助和支教扫盲等活动。 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使学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生化分院将继承发扬“求是、创新”精神,夯实基础,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秉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凝练特色方向,提高学科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逐步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为社会和地方经济以及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