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宏杰
释义

学术简历

赵宏杰,男,1971年6月,学士,副主任中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藏象、证候研究的新方法,藏象、证候系统生物学建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一.参与学术会议的情况,

应邀参加344次香山科学会议。2009.3.17-18

应邀参加379次香山科学会议。2010.7.6-7.8

应邀参加422次香山科学会议。2011.6.29-7.1

第四届国际系统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邀请会议演讲。 2010.4.28-30

第二届“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会议宣读论文。2010.9.24-26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邀请会议演讲.2010.11.25-26.

中国科协第45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参会.2010.10.9--10.

首届中医药信息发展大会 2006.4 邀请会议宣读论文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2008.7.22 邀请会议宣读论文

并且会议论文集收录笔者6篇文章。

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会2009年会,2009.7.27 邀请会议宣读论文

并且会议论文集收录笔者6篇文章。

二.与973课题组学术交流的情况,

吴以岭,(973计划络病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在2006年11月份约我做交流学术,并希望我报考他的博士,为他们的973项目工作。

黄璐琦,(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007年7月,约我做学术交流。希望我能够对他们的工作发表看法,我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为2篇文章,一篇已经被核心期刊录用,另一篇在投稿中。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学系的副主任,陈新 2006年在国际现代科学顶级杂志发表过与中医有关的生物信息学文章,他给我回信说,如果我的方法去申请nsfc,而他是评委,那么,就通过了。

沈兰荪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他的团队国内做中医舌象研究的国家级团队之一。他们团队愿意跟我合作课题。

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组李梢 ,认为是一个可以开展深入研究的方向。

颜贤忠(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 国内做核磁共振和代谢组研究的前沿学者,他说看过我发给他的每一篇文章。愿意合作课题

三.文章,

其中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3篇,中华中医药学刊4篇。◆为重要核心期刊

正在投稿、录用待发表的有10余篇. 已经发表的如下。

2009

1.六经五藏藏象模型初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02期

2.对本体论证候和认识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 当代医学(学术版) 2009年 第01期

3.基于经穴电信号时间序列的经络藏象信息模型动力学建模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吴松梅 赵宏杰 张笑波 雷钧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 第03期

4.应用系统科学研究中医需要引入信息概念

宋玉玲 赵宏杰 张笑波 张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 第03期

2008

1.中医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年 第07期

2.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年 第08期

3.中医学为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 第09期

4.中医学为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续)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 第10期

5.续命汤类方治疗中风偏瘫衰落与复兴及其背后的藏象理论因素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 第32期

6.五禽戏治疗康复中风偏瘫原理新解——中枢神经损伤的感觉统合爬行方案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2008

7.应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证候、证本质建模的几个问题—NSFC、973证候证本质项目方法学探讨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2008

8.藏象信息模型与中医现代化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2008

9.浅谈应用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证本质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2008

2007

1.应用指纹图谱“以时测象”研究藏象实质的思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年01期

2.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 第09期

3.创建信息中药学及其意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 第12期

4.中医藏象理论对机体自稳态研究的重要贡献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 第3期

5.中医取象比类方法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 第2期

2006

1.时间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思想方法的精髓与新发展的突破口 2006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

2005

1.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几个关键问题 医学信息 2005年 第09期

2.应用指纹图谱“以时测象”研究藏象实质 科学时报 发表时间:2005

3.用指纹图谱“以时测经”研究六经实质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时间:2005

3.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新方式——信息中医学 《科学中国人》2005年 第11期

4.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跨越式大联合 .中国医药报 2005-04-09 (总第2966期)

文章在cnki的地址

部分学术交流情况09年及之前

进展与寻求科研合作

热切的期待各个院校的老师同学合作课题,由你们做课题负责人和主持人,我提供材料和参与就可以了。我考试能力非常差,经济条件也不好,前几年的研究日子里身心极度透支,所以,就仰仗大家了。(王永炎院士说组建中医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意义重大,也困难多多,我非常赞成他的说法,也期待那些比较成型的团队能够与我合作)

我的研究的部分内容已经被批准为2009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今日之前,我得到各界的帮助、鼓励与认可。

V1.1 中医界

1.两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2006年11月,吴以岭教授;2007年7月,黄璐琦教授约我做学术交流。

2.国家自然基金会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医学与中药学科主任 王昌恩教授 热情鼓励

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编,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孟庆云教授 热情的肯定和鼓励

4.上海的沈自尹院士的研究团队如果时机成熟,可以合作申请nsfc课题。

5. “第二届国际系统生物信息与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一次收录了我3 篇文章。2007.5

6.首届中医药信息发展大会 2006.4 邀请我在会议上宣读论文

中西医结合诊断丽江会议,2008.7.22 邀请我在会议上宣读论文

7. 973项目专家,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的副理事长,nsfc中西医结合学科评审组组长,黄启福教授告诉我要努力联系尽快进入实验阶段

8.苏式兵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在看我的文章

v 1.2 学科交叉界

1.沈兰荪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他的团队国内做中医舌象研究的国家级团队之一

他们团队愿意跟我合作课题。

2.交叉学科和中医学科的973项目的顾问专家 俞梦孙院士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副理事长

准备专门抽时间看我的文章并考虑合作课题。

3.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方面的教师-博士 愿意跟我合作课题。他们的院长是生物图象信息学方向的973 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4.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蛋白质组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余红秀欢迎保持联系交流。

5.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学系的副主任,陈新

2006年在国际现代科学顶级杂志发表过与中医有关的生物信息学文章,他给我回信说,如果他的nsfc的评委,那么,我的申请就通过了。

6. 赵红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愿意合作课题

v 1.3 现代科学界

1. 姜璐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系统科学家 热情鼓励并提供资料,指导研究。

2. 王飞跃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副所长(03.05.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欢迎交流

3. 颜贤忠(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 国内做核磁共振和代谢组研究的前沿学者,他说看过我发给他的每一篇文章。愿意合作课题

4.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朱清新 教授 愿意合作课题

5.李刚教授 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导师愿意合作课题

6.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学系的副主任,陈铭说我现在最需要实验。

7. 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组李梢 ,认为是一个可以开展深入研究的方向。

8. 鄂栋臣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认为我的跨学科研究有一定的可行性,

9.杨杰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所副所长,上海市科委"十五"信息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愿意为我们提供数据处理方面的帮助 ,

10.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董广军老师说“目前我们已经深入研究可光谱的图像识别,也有部分数据,可以交流。请问您的具体单位,不知道现在有无项目支持。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副所长王飞跃教授给我的回信。戴汝为院士受钱学森影响这么做,一直非常关心和参与中医现代化研究,因为他们太忙,所以就联系现在年富力强的王飞跃了。

还有许许多多的教授,博士硕士老师的情况,以后再介绍。

征求疑难病症患者及天使伯乐

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与确认,西医和科学界大师辈出,征求疑难病症患者及天使伯乐

赵宏杰

首先感谢杂谈上关于中医的讨论。讨论中涉及最多、分歧最大的就是所谓中医基础理论,行政部门对此看法一致,所以NSFC、973对中医的重量级支持也在中医基础理论。

恰巧本人在这方面取得了学界和行政部门最期待的重大突破,但是怎么获得确认成为了问题。单纯西方科学体系里面的诺贝尔奖评选都不乏几十年以后确认的情况,当代中国自然科学界学术重大突破的确认同样是争议多多,所以涉及东西方思想科学技术融合的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确认的晚一点也情有可原。但是学界和行政部门对此表示的强烈期待,让我不方便说古今中外确认晚的多了,不差我一个。

前些年经常去中国中医药论坛,里面各种各样的突破性研究很多,让我想明白了中医学科的内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其实对应于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医学生物学和理论生物物理两部分,许多现代学术体系内的人因为对此糊涂,所以说中医理论虚玄,对钱学森先生热心中医颇有微词;中医研究者因为对此糊涂,所以经常批评现代医学机械。在全世界理论生物物理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出现这些看法可以理解。

还有,学界和行政部门对我的研究的确认,可以引发中医理论生物物理研究的进展,可以引发中医医学生物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还可以促进中国的西医和整个科学界大师辈出。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所以说,对我研究的确认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影响面比较大。

西医和科学界大师辈出,的说法由此而来。

为了加快获得认可和确认,我这些年没少联系,向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投稿,给学术权威、学术前沿的青年学者寄文章,请教钱学森系统论研究的合作者戴汝为、于景元,973中医基础理论专项咨询专家俞梦孙院士,……尽管得到了许多鼓励,但是确认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省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在看我的论文,他们恐怕也得反复考虑,不容易有结果。比较大多数有突破性研究的学者,我得到的认可已经够多够快的了。大家可以看我的学术简历,所以,我想在天涯争取新的好运气。

我的目标是这样,争取研究得到学界和行政部门的确认,争取央企医药平台能够聘我做研发顾问,争取大型华人资本投资医药产业的聘我做研发顾问,……。

以前举过一个例子,中国比李小龙功夫好的人有几百个,但是对武术的现代推广加起来也不如也不如他一个。因为君子善假于物也。当年非典的时候,治好一个患者西医需要20万,中医只需要5000元;中医人有的还挺高兴,可是其他学科其他产业的人就苦恼了,参与中医的发展自己赚不到钱谁还参与,所以中医要发展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医界应该成为甲方整合各学科各产业,共同为中国人的健康服务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为了让有机会帮助到我的人对我有些感性认识,所以我提出征求疑难病症患者,希望通过解决一些具体的患者的问题促进交流沟通。李嘉诚先生当年投资中医药研发据说是仅仅看了某人的一个可行性报告,可是其他投资人好像暂时做不到,有了感性认识的帮助,就好多了。我在研发和研究上的能力还是相当好的,即使在纯西医领域,我的《中枢神经损伤的感觉统合爬行方案》也是世界领先的。研究能力来源于系统性思维能力,但是由于精力有限和天性偏好,我的人际沟通能力相当弱,下面帖子中或者后面的网络、实际沟通中如果有冒犯之处还请谅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