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戴手铐的旅客
释义

《戴手铐的旅客》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影片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单位突然发生一起凶杀案,保密室工作人员小黄被暗杀,发射导弹的A—1号燃料样品也被盗窃……影片集中描写了老公安侦察员刘杰在诬陷流亡的过程中与真正的凶手苏哲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影片插曲《驼铃》因歌词中表达的浓浓战友情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仍旧不衰。

基本信息

制作:北京电影制片厂

上映:1980年

地区:中国大陆

颜色:彩色

类型:剧情/侦破片

职员表

▪ 制作人:王志敏

▪ 导演:于 洋

▪ 副导演(助理):李 新

▪ 编剧:纪 明;马 林

▪ 摄影:张庆华;王伟国(副摄影)

▪ 配乐:王立平(作曲);吴增华(独唱);新影乐团合唱队(合唱);新影乐团(演奏);王立平(指挥)

▪ 剪辑:朱小勤

▪ 道具:谢庆恒

▪ 美术设计:屠居华

▪ 造型设计:冯桂香

▪ 服装设计:刘继宗

▪ 灯光:张增祥(照明);武振声(烟火)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刘 杰 于 洋

张 强 马树超

魏子恒 印质明

苏 哲 邵万林

王丰年 赵子岳

葛世荃 葛存壮

魏小明 蔡 明

高 原 里 坡

王 莉 高菊梅

老工人 周森冠

小 黄 魏 娜

剧情简介

“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单位突然发生一起凶杀案,保密室工作人员小黄被暗杀,发射导弹的A—1号燃料也被盗窃。案件发生后,保卫人员在现场发现了倒在地上的正受审查的老公安侦察员刘杰。当要提审他时,发现刘已逃跑。

为此,保卫部副部长葛世荃派小黄的丈夫苏哲去追捕刘杰,随后又派年轻的侦察员张强作他的助手。张强过去是刘杰的学生,对刘杰的为人和品行很了解,不相信刘杰会是罪犯。

苏哲捉拿刘杰心切,没想到刘杰同他在一列火车上。刘杰并未逃跑,相反在暗中注意苏哲同一个"造反派"的女人王莉接上头后离去,刘杰继续跟踪。苏哲发现刘杰在跟踪他,向刘杰开枪射击,枪被刘杰打掉,两人展开肉搏。这时王莉带人来支援苏哲,刘杰被打昏,立刻被苏哲送入火葬场。

在火葬场,刘杰突然醒来,焚尸老工人问明情况后深表同情,便掩护他逃走。刘杰找到洛西市被打倒的公安局长王丰年,跟他促膝谈心,激起王丰年的革命斗志。

张强追上苏哲,等待分配任务。刘杰用匿名电话通知张强;苏哲和王莉在勾搭,让他立刻去逮捕王莉。张强终于弄清杀死小黄、盗走A—1号燃料的是苏哲。苏哲乘车南逃,刘杰暗中紧追不舍,被苏哲发觉。苏以公安人员身份要求乘务员搜捕刘杰。刘杰被迫躲进厕所天棚上,碰到女扮男装的魏小明,小明很同情刘杰,决心帮助他。后刘杰遭苏哲的暗算被推下飞驰着列车。这事被张强发现,立即鸣枪,列车被迫停在微山市车站。微山市公安局长魏子恒这时也接到通缉刘杰命令,立即赶到现场逮捕了他。

刘杰同魏子恒是老战友,他向老魏讲明情况,取得魏的帮助,独自赶到边境截住了苏哲。两人展开了殊死格斗,由于刘杰长途跋涉屡次受伤,被苏哲打倒在地。机智的刘杰将手铐戴到苏哲手上,另一端戴在自己手上拖住了苏哲。

这时,魏子恒,张强等公安战士闻场赶到到抓住了苏哲,缴获了敌人盗走了A—1号燃料;但刘杰仍然被葛副部长下令逮捕,他戴着手铐被押上飞机。

拍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时,已经年过半百的著名演员于洋亲自出演动作场面,正是影片中的这些惊险场景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拍摄背景

《戴手铐的旅客》以“文革”时期为背景,描写的是一位受迫害的公安干警如何不计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将盗取国家武器机密的特务绳之以法的故事。年过半百的于洋亲自出演动作场面,正是影片中的这些惊险场景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文革”结束后,一批反特影片重返银幕,像《黑三角》等片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票房与口碑。1980年,“22大电影明星”之一的于洋亲自执导并主演了《戴手铐的旅客》,将反特片的热潮推向了一个高峰。

《戴手铐的旅客》结合了多种商业元素,又联系上“文革伤痕”这个大众关注的焦点,主题歌《驼铃》也深入人心,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

耳边响起驼铃声

那时,我本在着手准备拍摄《大海在呼唤》,突然在《电影创作》上看到一篇反思“文革”的报道,写文章的人曾经是山东的红卫兵小将。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这段历史我太熟悉了。我马上找到马林(电影《邻居》的编剧)来帮我改编这个剧本,而且电影里的很多台词都是我自己亲自改写的,比如“拿大顶看世界,一切都颠倒了”。那时,导演是三军统率,可以对剧本作任何改动,原编剧无权过问。

电影开头的镜头是往人脸上泼墨水,打电话的时候一方说:“为人民服务!”另一个人回答说:“斗资批修!”街头卖菜的人说:“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有时候拍着拍着会觉得很难过,尤其是老战友自杀那场戏。当时拍摄战友家喝酒的镜头,我是真的把半杯酒一口倒进肚子里去,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老战友的眼泪也马上流了下来。这些情节对我们来说都是有切肤之痛的。

“文革”这段历史,在历史长河上虽然是瞬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艰难度过的漫长时期。“文革”时我是36岁到46岁,正值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但这十年我是“反革命”。每个参与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都倾注了自己的切肤之痛,我们是用心、用感情、用眼泪去拍摄这部影片的。

“怎么‘文革’又来了?”

我们把电影拍摄基地选在了大同,当时剧组工作人员连夜重新布置街道,在墙上刷标语,把大字报重新贴起来,红卫兵活动的舞台也再次搭建起来。第二天一大早上班的人看到这情景都吓坏了,当地公安局接到很多询问电话:“怎么‘文革’又来了?”

可见大家对那段历史都感到毛骨悚然,再也不愿经历“文革”了。后来,是在大同市委和公安局的帮助下,通过广播向大家解释这不是真实的,只是在拍电影,才安抚了当地受到惊吓的群众。当时拍电影时需要很多群众演员,大家都是自动地来帮忙,不要任何报酬。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段历史太有共识了,教育太深刻了,再也不该让它重复。

“骆驼”不能去掉

刘杰坐上火车跟踪从北方逃往印缅金三角的特务,怎么能在路上看到骆驼?骆驼是只有在北部地区才有的动物,云南那边不可能有什么骆驼,这是影片中的一个小问题。

最初的剧本中特务苏哲是逃往苏联的,但拍摄影片时为了避免历史敏感问题,我们把逃亡路线改往了南方,后来的场景都是在云南拍摄的。但是“骆驼”的场景不能去掉,刘杰也被称作“骆驼”,这个名字十分适合这个人物的性格:耐久、有毅力、坚忍不拔。而且我们想到即便从北边绕过去,也可以拐到云南,问题不太大。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当时考虑让影片好看的问题。南方的景色也比较美,拍出来好看。另外,蔡明演的那个小孩,剧本里本来写的是男孩,我把他改成女孩了。我觉得最后女孩的出现能给影片增加点色彩,挺有意思的,再说当时女孩出去串联也是化装成男孩。

没有高科技,全是真功夫

我是山东人,山东人比较讲究习武,我在部队时学过擒拿格斗,演我助手的青年演员马树超是货真价实的警察,他来自石家庄公安局,有一身好武功,所有的武斗场面几乎都是我俩设计的,没有找专家。当时没有高科技,全是真功夫。我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有50岁,腿脚不那么利索了,但那时不讲究替身。我在拍大同石窟里被几个人打的那场戏时负了伤,被送到医院休息了两三天才回来接着拍。片子拍完交上去审查的时候,被批评说你这部电影不是打斗片,但打斗的场面太多了,就剪掉了一部分打斗的镜头。影片公映之后,我戴着口罩到几个电影院去看,很高兴地发现,剧场气氛十分热烈,坐满了观众,人们跟着主人公的命运走,该鼓掌时鼓掌,该掉眼泪时掉眼泪。这让我深受鼓舞,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把历史从这个侧面记载下来了。

当年有一批这类揭露我们自身疮疤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共鸣。但也有人不愿意去提这段历史,可不提不等于没有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它,它是对未来的警世。

电影插曲

《驼铃》

作词:王立平

作曲:王立平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雾茫茫

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踏征程

任重道远多艰辛,洒下一路驼铃声

山叠嶂,水纵横

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42:15